科一体育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比赛动态

文章内容

阿根廷1936年人口,二战阿根廷人口

tamoadmin 2024-06-13
1.为什么巴西遍地混血儿居多,阿根廷却以白人为主?2.阿根廷怎么衰落3.二战法西斯有 德、意、日三国,还有什么国家都几个国家4.二战后阿根廷和智利为什么还有法西

1.为什么巴西遍地混血儿居多,阿根廷却以白人为主?

2.阿根廷怎么衰落

3.二战法西斯有 德、意、日三国,还有什么国家都几个国家

4.二战后阿根廷和智利为什么还有法西斯元素大量残留?

5.有人知德国纳粹势力渗透南美洲的行动吗?

6.英国二战后衰落,任由殖民地独立,为何与阿根廷爆发“马岛战争”?

阿根廷1936年人口,二战阿根廷人口

一战、二战期间的拉丁美洲国家,受到的战争洗礼相对较少。期间主要是国家发展与种族的融合。 这也奠定了之后拉丁美洲国家的国际地位。

分析一战、二战时期的部分拉丁美洲国家,不难发现其变化及动作: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国庆),奥匈帝国皇太子费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族青年普林西普枪杀。奥匈帝国以此为借口,在得到德国的支援后,于1914年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俄国开始总动员,出兵援助塞尔维亚。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接着向法国宣战。德国入侵已保持永久中立的比利时。同日,英国考虑到比利时对自己国土安全的重要,同时为了确保比利时的中立,及维护1839年签署的《伦敦条约》,于是向德国宣战。8月6日,奥匈向俄国宣战。8月12日,英国向奥匈宣战。

战争主要在由德国和奥匈帝国还有意大利组成的同盟国(Central Powers),和英国、法国、俄罗斯帝国和塞尔维亚组成的协约国(Allied Powers)之间进行。在1914年至1918年期间,很多在亚欧美的国家都加入了协约国。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是同盟国,但是后来英国、法国及俄国与意大利签订密约,承诺给予意大利某些土地,结果意大利加入了协约国对抗同盟国。

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比对德作战)和南线(又称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作战)。其中西线最惨烈,著名的战役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战争最初在欧洲进行,但是很快就超出欧洲范围。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15亿人口卷入战乱。一战中双方伤亡人数达3000多万,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带给人类空前的灾难。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四年多,最终以同盟国集团的德、奥匈等国战败而结束。

即1914--1918.。

与此同时

1910年--1917年,墨西哥在干革命,推翻蒂亚斯的独裁统治,挫败美国干涉,制定了1917年的新宪法;1920年起,墨西哥进入相对和平时期。

哥伦比亚就没什么大事了,无非就是种咖啡,采石油,种香蕉之类的,一直到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然后人民不干啦,1930年哥伦比亚***就成立了。

委内瑞拉1908年戈麦斯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开始长达27年的亲美独裁统治。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荷壳牌石油公司开始在委内瑞拉建厂。战后,美国资本大批涌入。20世纪20年代末,由于马拉开波湖盆地油田的开发,委内瑞拉成为世界主要石油生产国和输出国之一。随着石油等工业部门的发展,委内瑞拉工人阶级逐渐形成。1928年 2月,爆发了大规模反独裁政权的群众运动。1935年以后,民主运动再度高涨,国家民主党 (1941年改称民主行动党 )和***(1937)等相继成立。

圭亚那也一样啊,被美国压榨,美国公司跑去那采资源。

厄瓜多尔在自由党人L.普拉萨·古铁雷斯任总统期间(1901~1905,1912~1916),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所发展,可可成为主要出口商品。1916~1925年,厄瓜多尔的政治、经济大权完全掌握在商业和农业银行手中。1925年一些青年军官发动起义,推翻代表金融资产阶级利益的G.S.科尔多瓦政府(即厄瓜多尔七月革命)。

巴西1889年11月15日丰塞卡将军发动政变,推翻帝制,成立巴西合众国。新政府打着“秩序和进步”的口号,并以总统制为基础来加强巴西的近代化,除了生产全世界四分之三产量的咖啡之外,在经济上也缔造了佳绩。后来在19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恐慌下,“咖啡经济”受到了沉痛的打击,随之而来的政变、独裁统治和君主立宪等体制使得政治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玻利维亚15世纪就被西班牙占成殖民地了,一战之前几十年和智利打仗,打了几年,输了,丢了一片领土,一战之后的十几年1932年,又和巴拉圭打仗,又被人刷了经验,又丧失了大片领土。

智利在1891年,海军军官J.蒙特发动内战,夺取政权。此后,地主阶级联合大进出口商通过国会控制政府,开始了所谓“国会共和时期”(1891~1920)。这个时期,智利经济有所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也逐渐成长起来,1909年成立了工人联合会。1912年,在L.E.罗卡瓦隆领导下成立了社会劳工党。

巴拉圭1904~1936年,自由党掌权。这期间,党争不止,党阀擅权,政治混乱,经济发展缓慢。

乌拉圭算是比较安定的国家了,在20世纪上半叶,经济稳定、社会安宁。直到1973年发生军事政变。

阿根廷1853年,乌尔基萨将军制定了第一部宪法,建立联邦共和国,乌成为阿制宪后第一任总统。1860年改为共和国。20世纪30年代起出现军、文人交替执政局面。但是政局相对其他国家来说,也算是比较稳定的。

其实一战基本上可以说算是欧洲的战争,南美地区基本没有卷入战争,所以这些国家在一战期间基本上就是采矿采石油,种咖啡种香蕉,暴力一点的国家或者地区就你打我,我打你,但都是局部战争,很少有大规模战争。

二战开始,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

从39年九月德国入侵波兰开始,到1945年5月8日,苏俄和波兰部队攻克柏林,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并签署投降书;美国分别在日本的广岛(8月6日)和长崎(8月9日)投下了两颗。日本帝国在8月15日正式宣布投降,并于1945年9月2日签署投降书为止。

这期间

墨西哥1920年起进入和平时期。但历届政府并没有认真贯彻1917年宪法原则和社会改革纲领。土改进行缓慢,工人生活贫困,外国资本控制着墨西哥大量财富,经济发展迟缓。1934年L.卡德纳斯当选总统。他组织资产阶级左翼激进政府,实行社会经济改革,大力推进土改,分配给农民的土地比其执政前历届政府20年分配总额还多一倍以上。1937年实行铁路国有化,1938年将外资石油公司全部收归国有,建立石油、铁路等国家资本主义工业部门。这些改革为实现国家工业化创造了条件。墨西哥虽然没有大规模卷入二战,但是众所周知墨西哥当时是美国的小弟,完全被美国控制,所以站在同盟国这边,开放了一些港口,也有派兵出战的表现。

哥伦比亚在1930年 7月成立哥伦比亚***。同年,自由党人E.奥拉亚·埃雷拉当选总统(1930~1934在任)。自由党再度执政后,在人民的压力下实行了一些改革。A.洛佩斯·普马雷霍第一次执政期间,于1936年修改宪法:明确三权分立原则,实行直接选举;废除天主教会对教育的垄断;规定工人有权罢工,有选择职业的自由;政府承认农民占领私人荒地的所有权,规定工人的最高工作日和失业补助。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工业品进口减少,咖啡输出增多,哥伦比亚的工农业都有所发展,国家黄金储备增加,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哥伦比亚与日本断交,1943年11月对德宣战。1946年,保守党人M.奥斯皮纳·佩雷斯在美国支持下当选总统(1946~1950在任)大肆迫害自由党人和劳动人民。1948年 4月,自由党左翼领袖J.E.盖坦被暗杀,导致人民武装起义。1949年保守党人L.E.戈麦斯·卡斯特罗当选总统,执行亲美独裁政策。1950年农民在山区组织游击队,多次击退政府军的围攻。1953年武装部队司令G.罗哈斯·皮尼利亚发动政变上台,1957年被迫下台。同年自由党和保守党达成协议,组成全国阵线,决定从1958年起16年内两党轮流担任总统,共同组阁。

委内瑞拉在20世纪20年代末,由于马拉开波湖盆地油田的开发,成为世界主要石油生产国和输出国之一。随着石油等工业部门的发展,委内瑞拉工人阶级逐渐形成。1928年 2月,爆发了大规模反独裁政权的群众运动。1935年以后,民主运动再度高涨,国家民主党 (1941年改称民主行动党 )和***(1937)等相继成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委内瑞拉的食品、纺织、印刷等民族工业有所发展,一些大庄园逐渐变为从事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农场。1945年10月,一批青年军官和民主行动党人发动政变,推翻了I.梅迪纳·安加里塔政权,成立革命执政委员会,由民主行动党领袖R.贝坦库尔特任主席。1947年12月举行第一次普选,民主行动党人R.加列戈斯当选总统,次年 2月就职。民主行动党政府宣布实行民主自由,并对外国石油公司增加所得税。1948年11月,美国支持M.佩雷斯·希门尼斯发动政变,建立亲美军事独裁统治。1958年 1月委内瑞拉人民起义推翻了佩雷斯·希门尼斯政权。同年12月举行普选,贝坦库尔特当选总统,次年 3月由民主行动党、民主共和联盟、基督教社会党组成三党联合政府。

圭亚那继续被欧美国家压榨orz

厄瓜多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站在同盟国一边,自由党总统C.A.阿罗约·德尔里奥将加拉帕戈斯群岛租让给美国作空军基地。1941年厄瓜多尔同秘鲁发生边界武装冲突,结果失败,丧失大片国土。1944年 5月阿罗约·德尔里奥被人民起义推翻,J.M.贝拉斯科·伊瓦拉就任总统(见厄瓜多尔人民起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厄瓜多尔民族民主运动高涨。1945年颁布了一部比较民主的宪法。同年底,美国被迫撤除设在加拉帕戈斯群岛的空军基地。1947年发生军事政变,贝拉斯科·伊瓦拉政府被推翻。1948年自由党人G.普拉萨出任总统,同美国签订双边军事协定。1952年贝拉斯科·伊瓦拉第3次当选总统。同年8月,厄瓜多尔同秘鲁、智利共同签署维护 200海里海洋权的《圣地亚哥宣言》。1956年以后曾多次建立亲美独裁政权。1968年6月贝拉斯科·伊瓦拉第5次当选总统。两年后他解散议会,宣布全国戒严,独揽大权。1971年由于美国渔船不断在厄瓜多尔领海非法捕鱼,厄美关系紧张。

玻利维亚32年才被人胖揍一顿,还没缓过来

智利在1936年,激进党、***、社会党、民主党和劳工联盟组成人民阵线。激进党在人民阵线支持下执政,P.A.塞尔达(1938~1942)、J.A.里奥斯·莫拉莱斯(1942~1946)和G.冈萨雷斯·魏地拉(1946~1952)相继任总统。前两届政府曾大力兴办学校,成立“生产开发公司”,发展民族工业,向农民贷款,发展对外贸易。与此同时,无产阶级更加壮大。1941年国会选举时,有18名工人代表被选入国会。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智利保持中立。1944年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1945年对轴心国宣战。冈萨雷斯·魏地拉执政初期,曾吸收***人入阁。1947年起,关押并流放大批***人,镇压罢工工人,并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断交。1948年颁布<保卫民主法>,宣布***为非法。1952年,C.伊瓦涅斯·德尔坎波当选总统后,继续执行对外追随美国、对内压迫人民的政策。由于美国资本的控制,智利民族工业发展非常缓慢;农业亦非常落后,全国70%的可耕地掌握在大地主手中。人民生活日益困苦,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日益发展。

巴拉圭1936年2月17日,R.弗朗哥发动政变,夺取政权。他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一些政治、经济改革,征收大庄园主部分闲置土地,分配给无地农民。1939年 4月,J.F.埃斯蒂加里维亚在自由党支持下当选总统,1940年9月因飞机失事遇难。H.莫里尼戈继任总统后,实行军事独裁统治。1948年2月,“红党”把他赶下台,夺取政权,由J.N.冈萨雷斯任总统。此后政局混乱,总统更迭频繁。1954年 5月,A.斯特罗斯纳发动政变,推翻当时的总统F.查韦斯,利用红党和军队维持其统治。他对外依靠美国,对内严厉镇压反对派,执政至今。

乌拉圭继续安定

阿根廷一直在中立,因为战前阿的政策相当亲德,很晚才对德宣战,而且时任的总统倾向于纳粹制度,战后也很多纳粹逃到阿根廷。

其实在珍珠港事变后,当时乌拉圭国家党***的讲话最能代表南美洲国家的心声,他说:“这场战争应该由金黄头发的人和黄种人自己解决。反正这是狮子与狮子为争夺猎物的斗争。”几乎所有南美洲人也抱着这样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因此,绝大数南美洲国家都没有卷入战争。

但是有一个例外就是巴西:

巴西是惟一积极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南美洲国家。二战全面爆发前,巴西与纳粹德国保持着密切的经贸关系,主要是巴西向德国出口商品,德国给巴西提供。战争爆发前一年,德国25%的进口来自巴西。同一年,巴西开始从德国大量进口武器。自1930年起,投机分子瓦加斯统治着这个拥有四千五百万人口的南美最大国家,正如其政府成员公开所说,瓦加斯在意识形态上接近德意日轴心国。1937年11月10日,他发动政变废止宪法、禁止一切政党活动,使自己成了所谓的“新国家”的。二战在欧洲全面爆发后,美国一边观望“不出手”,一边又督促南美洲各国加入盟国阵营。1940年7月至1941年12月,美国向巴西提供了为数不少的军事、技术和财政援助。1941年2月,巴西总统瓦加斯向美国保证,如果美国受到别国攻击,巴西将全力支持美国。同一年,美国便开始支持巴西在里约热内卢附近建造大型炼钢厂,这座炼钢厂建成后就成了巴西工业化的象征。巴西在美国的支援下,很快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成为南美洲举足轻重的国家。有历史学家说:“战争期间,美国把对拉丁美洲四分之三的军事投资给了巴西。依靠美国的财政和技术援助,巴西在拉丁美洲加强了自己的优势地位,超越了阿根廷。”

为了阻止巴西与美国的交往,1942年2月至8月,德国击沉了近20艘巴西商船,巴西于8月28日向德国和意大利宣战。1944年6月30日,一支由美国训练和装备的26000名巴西远征军陆军部队加入美军第五师,投入意大利战场。据统计,在整个二战期间,巴西空军共执行了2550次飞行任务,有1889名巴西人阵亡,在前线阵亡的约有650人。

1933年至1938年期间,巴西与德国保持着密切的贸易关系,德国把瓦加斯威权政府看作是理想的伙伴。1938年,德国25%的进口、主要是原料和农产品来自巴西,同期巴西与美国的贸易额下降。同一年,巴西开始从德国进口武器。 1938年,瓦加斯借口加强民族主义,禁止外国人从事政治活动。这样,在巴西南方生活的八十万德国移民受到了限制,当时的德国移民接受纳粹的学校教材和宣传材料、报纸和德国乌发**制片厂的**。1931年起在巴西存在的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即纳粹党有五千名党员,该党由于进行政治活动,也遭到取缔。

以下为全文转自网络:巴西是盟军的一员,早在二战初期就被美国争取,加入了盟军并获取大量的军事援助.巴西陆军在意大利有出色战绩,巴西远征军第一师在1945年7月6日回国前,在远离故土的战场,巴西远征军奋战了239天,陆军部队一共俘获了敌方将军2名、军官892名和士兵19679名,其代价是阵亡13名军官444名士兵,2064名战伤,658名事故受伤,被俘1名军官34名士兵,失踪16人。空军部队共有48名飞行员执行了445次战斗任务,出击2546架次共计5465飞行小时,投弹约1010吨,击毁了1304辆汽车、12列火车、8台装甲车辆、25座铁路公里桥梁和31个燃料库和库。大队的损失是,飞机被击落22架,飞行员当中5名在防空炮火下阵亡,3名在事故中丧生,3名被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巴西除了派遣远征军直接赴欧作战,还在空运中转以及大西洋船队的护航中也作出了贡献。虽然没有远征军那么引人注目,但是这些贡献对于保护大西洋航线的畅通、巴拿马运河的防卫、加勒比、南大西洋的反潜作战以及补给运输交通线路的巩固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而远赴重洋的那支远征军部队,虽然由于缺乏作战经验,在最早的战斗中发挥不佳,但是在紧张的战斗中他们也学会了本领,逐渐赢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可以说,对于在意大利的战斗,任何远征军将士都为此感到光荣。尽管从组织上看来,远征军是隶属于美军门下,从补给到作战几乎都听任于美国,在一定程度上带有雇佣兵的色彩,但是他们的英勇行为以及从作战的历史来看,直到现在,巴西人还是以此为荣,并对远征意大利的行动进行着高度的评价。

虽然到了最后,几乎所有的南美国家都象征性地对轴心国宣战,但是只有巴西,才是对战争作出了有意义的贡献,通过与美国的深入合作,在巴西国内,瓦加斯总统所期待的经济军事各方面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参战以前所兴建的钢铁厂就是巴西的工业化所迈出的第一步,这以后,由于美国在巴西军事基地的建设,从客观上,巴西的铁道、机场、道路等交通设施比起战前也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同样,由于远征军获得的现代化武器以及在实战中取得的现在作战的经验,巴西的国防力量比起南美各国也有了巨大的差异。无形中,巴西在南美各国中的威望也上升到了不可动摇的高度。

更重要的是,远征军的士兵还在另一个意义上改变了巴西自身。由于巴西在战前和别的南美国家一样,还是一个独裁气息严重,等级差别森严的国家,这一次大规模的远征欧陆,所招募的士兵大多来自社会的底层,然而到了意大利,隶属在美军这么一支民主气息相对浓厚的军队下,平等的思想在他们身上扎下了根,也为他们培养了一种自信和自尊以及对个性的认识。他们回到了国家以后,很快便成为了推动巴西民主化的先锋力量。战后的巴西在一定程度上和别的以军人当政的南美军事独裁国家有着不同,在国内政变不绝的那些国家中,唯有巴西保持着一种相对而言安定和发展的状态,这一切,和那239天的远征都应该有着一定的联系。而新一代巴西总统中甚至也有原来远征军的成员。由此可见,那一支规模不大的远征军,对于战后所巴西起的作用却是举足轻重的.

巴西是积极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唯一南美国家,两万六千名巴西士兵在意大利战线与盟国并肩作战,参战给巴西带来了军事现代化、使巴西获得了进入工业时代的入场券,在南美洲拥有了更大的实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巴西加入到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源源不断地供应盟军战略物资,派兵作战.积极配合盟军的军事行动,从政治、经济和军事各方面贡献出自己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终胜利铺平了道路。

所以,拉丁美洲的各个国家在一战、二战时期主要动向概括为: 融合、抗争、发展。

为什么巴西遍地混血儿居多,阿根廷却以白人为主?

阿根廷大多数是欧洲西班牙和意大利,以及其他南欧国家的后裔,二战期间和二战后还有很多德国人移居到阿根廷(曼联的海因策就是普遍的德国姓),所以整个阿根廷的白人占总人口的97%,在阿根廷的有色人种里高乔人占绝大多数,也有把高乔人归为白人的说法,因为高乔人其实就是白种拉丁人与原南美印第安人的混血,从血统上讲比较复杂。后来也经常用高乔人泛指阿根廷人。

美洲现有居民人口共7.25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3.7%。美洲最初的土著居民为印第安人、爱斯基摩人(自称因纽特人)和阿留申人,皆属蒙古人种印第安(美洲)类型和北极类型。这就是说,美洲原有民族的种族背景还是比较单纯的。

自15世纪末欧洲殖民势力开始侵入美洲以来,众多印第安人遭致杀戮,人口剧减,随着外来移民的大批涌入,美洲人口的民族构成和文化构成便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先是欧洲人的陆续迁入,继而是大批非洲黑奴被源源不断地贩运至此,19世纪后又招募了许多来自亚洲国家的契约劳工,进入美洲从事经济开发。这样,美洲大陆便逐渐汇合起世界各大陆的移民,包括了三大人种不同民族的成员,经过长期的彼此交往与融合,最终形成了现今美洲以国家为基础的现代新兴民族。

从理论上说,美洲新兴民族的形成模式与其他大陆传统的民族形成模式(血缘部落-部落联盟-原生民族)是不同的,它主要由来自各大陆的原生民族成份在新的地域范围内(譬如近代民族国家)、新的历史条件下经过长期聚合而成,大体属次生民族形式,至今仍在不断吸纳外来移民,颇具包容性。

按粗略统计,现今美洲总人口中,土著居民所占比重大约不超过20%。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美洲现代民族的构成已实际形成移民为主的态势。这是美洲显著区别于其他大洲的一个特点。

今日美洲民族的种族背景,集中了三大人种的成份,分为五大类型:

1. 印第安人(包括爱斯基摩人、阿留申人):

本集团通常被看成是美洲的土著居民,但这里的"土著"大约只是相对而言的,并非真正的"土生土长",归根结蒂不过是早期的外来移民而已。一般认为,印第安人的祖先大约从距今二三万年前(有说3.5万年前)起自亚洲东北部、经白令海峡陆桥分批进入美洲,并逐渐流迁、散布到大陆各地的。

15世纪末哥伦布首次远航美洲时,误认为到达亚洲,遂称他所遇见的当地居民为"印度人"(Indian),后来的中译者大概为了与真正的印度人相区分,取其音译作"印第安人",一直沿用至今。印第安人旧称红种人,实为欧洲人的误解。其实,印第安人原属蒙古人种,大致为深黄、褐**皮肤,只因其中有些部落习用红色矿粉颜料涂抹身体、修饰脸部,造成初登新大陆的欧洲人错觉。

"印第安人"的概念事实上很笼统,其内部族系庞杂,语言繁多。若按照民族学的观点,他们大约分属黄种人中的不同类型,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据美国学者的研究,印第安人祖先在亚洲的起源地不尽一致,可能分别来自今俄罗斯西伯利亚、蒙古、朝鲜、日本、中国和菲律宾等地。近年来,国内外一直有学者在探讨古代中国人东渡美洲的问题。

在15世纪欧洲人开始大规模侵入美洲之前,美洲印第安人的总人口估计在3000万~4000万左右,其文化大体上是在与其他大陆隔绝的情况下独立发展起来的。印第安人各支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大部分还处在原始社会的各个不同阶段,文明程度最高的墨西哥高原的阿兹特克人、尤卡坦半岛的马雅人和安第斯山区的印加人,创建了堪称典范的印第安古代文明,当时已然出现了早期奴隶制国家组织。印第安古代文明在世界文化史上有其突出地位,在农业、建筑、数学、天文、历法、文字、医学、艺术等领域,都留下了独具特色的丰富遗产,可惜其中的不少成果惨遭人为破坏。

欧洲人侵入美洲后,印第安人曾遭恣意驱赶和屠杀,加之由欧洲人传入的疾病侵害,致使大量人口死亡。据不完全统计,在最初的大约150年内,美洲损失了约1600万人。西印度群岛的印第安人几乎全部绝灭,其他地区人口也有不同程度的减损。迄今为止,印第安人的分布范围还涉及美洲22个国家和地区,其人口相对较多的国家是墨西哥、玻利维亚、秘鲁、危地马拉、厄瓜多尔和美国,除个别国家外,大多处于少数民族地位。

爱斯基摩人(在当地的印第安语方言中,意为"食生肉者"),居于北美北部加拿大、美国阿拉斯加和格陵兰北极圈内外的寒冷地带,也有少量在白令海峡对岸的俄罗斯境内活动。阿留申人居住在阿拉斯加以西的阿留申群岛一带。

2.白种人:

主要是欧洲移民及其后裔。欧洲人进入美洲,严格说来,并非始于15世纪末的哥伦布远航。根据现有资料可加断定,早在北欧海盗时代的10~11世纪之交,就有少量挪威人自冰岛移居北美东北部格陵兰岛,建立拓殖地,其后裔大概一直留居到15世纪,方才全部绝灭。北欧海盗时代是指8~11世纪欧洲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此前尚处原始社会后期军事民主制阶段的北欧人,以海盗劫掠的方式侵入欧洲大陆,不少人后来相继在英国、爱尔兰、冰岛、法国、俄国等地沿海或内陆定居,少数人甚至抵达美洲东北部一带,客观上却推进了中世纪北欧与欧陆各地的文化交流、地区开发和民族融合。在中世纪各地人们交往相对不多、信息不灵的情况下,此事曾长期不为外人所知,影响甚微。只是到了15、16世纪地理大发现时代,哥伦布及其后继者们航行美洲的活动才产生了深远的世界性影响。

起初,来到美洲的欧洲移民主要是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他们移居拉丁美洲各地,纷纷建立殖民地;其后,又有法兰西人、荷兰人、英格兰人、丹麦人移入北美,也先后建起自己的殖民地。最早移入的欧洲人,还只限于殖民宗主国的人,譬如,西班牙殖民地只准西班牙人定居;直到后来才放宽限制,各国移民络绎涌入,几乎包含了欧洲所有民族的成员。但大致也还是有所侧重的,由于历史、文化的原因,英、法人多迁往北美,西班牙人多迁入拉美各地,葡萄牙人迁入巴西。经过几百年来的发展,英裔移民也就构成了现今所见的美利坚、加拿大(英裔)民族的主干;法裔移民构成了加拿大(法裔)民族的主干。而西班牙移民则参与了拉美大部分(原西属美洲)新兴民族的形成过程,葡萄牙移民参与了巴西民族的形成。

目前,白种人人口比例较大的国家、民族是:美利坚、加拿大、阿根廷、乌拉圭、哥斯达黎加、古巴等等。

3.黑种人:

为16~19世纪欧洲殖民者从非洲掠卖到美洲的黑人奴隶的后裔,他们大都来自西非一带。近代的世界隶贸易是伴随着地理大发现而发展起来的。美洲的黑色人种由于长期与其他种族成员的接触和交往,体质特征上已有所变化,肤色比非洲黑人略微浅些。现今黑人在美洲的分布范围较广,几乎各国都有,但在当地人口中比重相对较大的,主要是在西印度群岛各国,如海地、格林纳达、巴巴多斯、牙买加、巴哈马等国,已达各自国内人口的80%以上,成为这些国家新兴民族的主干。黑人绝对数量最大的国家则是巴西、美国、古巴、委内瑞拉等。

4.混血种人:

在早期殖民时代,欧洲移民初入美洲,因性别比例相差悬殊,白人男子与当地印第安妇女结合的现象非常普遍。大批黑奴被运入美洲后,各种族之间的交往就更多了。由于这种特殊的社会历史境遇,产生了美洲数量很大的混血种人群体,他们约占及美洲总人口的47%,是构成美洲现代民族的重要成份之一。美洲的混血种人,主要分三大集团:

①印欧混血种人:

在讲西班牙语的拉美国家大多称"梅斯蒂索"。印欧混血种人在不同国家依其混血程度又有不同的专称,像阿根廷的"高卓人",萨尔瓦多的"拉迪诺"、"卡斯蒂索",巴西的"卡博克洛"、"库里博卡"、"马梅卢科"等等。印欧混血种人在中美洲地区尤多,成为各国人口的主体部分,比例较高的拉美国家包括墨西哥(90%)、萨尔瓦多(89%)、洪都拉斯(86%)、尼加拉瓜(69%)、巴拿马(65%)、巴拉圭(95%)等,另外,印第安人和印欧混血种人在秘鲁也占到总人口的80%,在玻利维亚占85%。

②黑白混血种人:

即黑人和白人的混血集团,通称"穆拉托"。黑白混血种人按其混血程度的差异,又有"莫里斯科"、"阿尔维诺"等称呼。主要分布在巴西、巴拿马和西印度群岛各国。美国其实也有很大数量,但根据其习惯往往列入黑人群体,而不单独划作混血种人集团。

③印黑混血种人:

即印第安人与黑人的混血集团,习称"桑博"。印黑混血种人在巴西称"卡弗佐"、"雅贡索"。该集团人数相对不多,主要居于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巴西。

混血种人普遍、大量的存在,是美洲民族的一大显著特色。

5.亚洲移民:

这是指自19世纪以来,美洲各国因经济开发之需,在亚洲各地招募的大批契约劳工及其后裔。他们来自亚洲不同的民族和国家,种族背景并不单一,既有属蒙古人种的华人、日本人、印尼人,也有属欧罗巴人种的印度人等。这些亚洲移民的集中分布地是:华人主要在美国、加拿大、巴西、巴拿马、古巴和秘鲁等地;日本人在巴西、秘鲁、美国等地;印尼人在苏里南;印度人在圭亚那、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等地。

这些亚洲契约劳工后在美洲长期留居,既同当地其他民族的成员有所交融,又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各自的文化特色,并对所在国的经济开发、政治生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譬如,华人就曾参与过修筑美、加贯穿太平洋-大西洋的大铁路和开凿巴拿马运河的壮举,还参加了古巴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日本移民在巴西的农业开发和工业建设方面也曾起过不凡的作用。印度人、印尼人至今仍在圭亚那、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苏里南等国的人口中占有可观的比例。

拉丁美洲 是美国以南包括南美洲所有国家和北美洲的墨西哥的通称,包括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全洲共有33个独立国家.另有12个地区仍处于殖民地的地位.面积2072万平方千米 ,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4% , 人口4.33亿.

从15世纪开始,这个地区的绝大多数国家先后沦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移民蜂拥而入。19世纪以后,这些国家才陆获得独立。由于殖民统治长达300多年,这些国家深受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的影响。现在该地区除巴西通用葡萄牙语,海地通用法语外,其余国家几乎均采用西班牙语作为国语。而法语、葡萄牙语均属于印欧语系罗曼语族。罗曼语是古罗马帝国语言,说这种语言的古罗马城郊一带称拉丁姆(latirm),所以罗曼语族又被称为拉丁语族。因此,采用拉丁语作为国语的这大片陆地就被称为“拉丁美洲”。中美洲虽然有些小国的官方语言是英语或法语,但地理上也属于拉丁美洲范畴。

拉丁美洲主要是印欧混血种人,黑白混血种人和白人,次为印第安人和黑人等.拉丁美洲混血种人的体貌融合了白,黄,黑种人的特征,显得格外美丽.

阿根廷怎么衰落

在波澜壮阔的大航海时代,具有先发优势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全球占据了大量殖民地,被称为新大陆的美洲自然也不例外。当时,葡萄牙占据了整个巴西地区,而西班牙则将整个巴西以外的南美洲吞入腹中。

19世纪前半叶,民族觉醒的巴西和阿根廷先后脱离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宣布了独立。这两个国家曾经都是欧洲国家的殖民地,但是,当两个国家各自独立以后,他们的民族成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阿根廷成为了南美以白人为主的国家,而巴西则被称之为?多彩民族神话?。明明曾经都是殖民地,巴西却成为了一个混血民族,而阿根廷则保留了相对纯正的白人血统,究竟是何原因,导致两个文化背景相似的国家民族成分差异如此之大呢?

巴西地图

阿根廷以清一色的白种人为主,与当时移民到这里的殖民者后裔有着密切关系。阿根廷的气候,不太适合种植业的发展,所以对于非洲黑奴的需求,远比不过拥有大规模种植业的巴西。

因此,那些身为殖民者的欧洲人,就将阿根廷当成了自己的避难乐土,前往阿根廷定居者多为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欧洲各国的白人,所以从一开始,欧洲殖民者定居阿根廷时,为阿根廷带来了大量的白人血统。

不仅如此,二战期间,阿根廷与德国纳粹关系暧味,这又为阿根廷带来了大量的白人移民.

巴西景色

阿根廷人早期非常崇拜纳粹所获得的政绩,甚至他们开始跟随的种族主义,导致阿根廷国内的种族歧视矛盾日益增大。为了迎合纳粹,阿根廷在二战期间从未对德宣战,阿根廷人更拒绝了在《里约热内卢协定》上签字。

他们的这一举动,令德国人将阿根廷当成了逃亡计划中最受欢迎的定居地,当然,阿根廷愿意收留这些战争罪犯自然是有利可图,这些纳粹精英将会为阿根廷带来数不清先进科技与巨大利益。同时,德国后裔的到来,又导致阿根廷的白人血统进一步得到强化。

阿根廷贫民窟

反观巴西,由于种植园的兴起,矿山的开采,需要巨大的劳动力。所以自黑奴贸易开始之后,到达巴西的白人殖民者就将数不胜数的非洲黑人奴隶送到巴西这片土地,贩卖黑人奴隶用来弥补劳动力匮乏的同时,种族间的联姻也在这些殖民和贩奴过程中发生。

从那个时候起,巴西的民族色彩变得更加多样化。尤其是在19世纪末,除了持续不断移民至巴西的欧洲白种人与与被贩卖到巴西的黑人以外,再加上淘金热的兴起,导致大量的阿拉伯人、亚洲人也开始像巴西移民。如此一来,巴西血统逐步融合了世界各地多个种族,所以它才有了?人种大熔炉?之称。

阿根廷白人观众

在巴西这个国家还有一点与阿根廷全然不同,巴西虽然未曾彻底摆脱种族主义,但是近百年来,从未出现过类似于欧洲、美国、南非、澳大利亚即为类似的种族歧视和矛盾。因此无论是混血儿、黑皮肤、黄皮肤、白皮肤的人,都能够在这片土地上安然生存,所以,巴西还被称之为?种族天堂?。当阿根廷还在坚持白人高高在上的所谓?高贵?血统之时,巴西这个桑巴之国已经铸造了一部多彩民族神话,各个肤色的人们都能够在这里享受到平等对待。

二战法西斯有 德、意、日三国,还有什么国家都几个国家

19世纪末,阿根廷经济的增长速度之快,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当时,阿根廷向世界出口大量的粮食和牛肉, 被誉为“世界的粮仓和肉库”。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则被称作“南美洲的巴黎”。当时的阿根廷已经跻身于世界10大富国行列。在欧洲的许多城市,当人们形容某人腰缠万贯时,常说“他像阿根廷人一样富有”。1900年,阿根廷的人均GDP为美囯的一半,是日本的一倍,略高于芬兰和挪威,略低于意大利和瑞典。1913年,阿根廷的人均收入为3797美元,比法囯和德囯都高。甚至在1950年,阿根廷的富裕程度仍然领先于日本,大概与意大利、奥地利和德囯相当。

然而,一个世纪以后,阿根廷的人均GDP远不如北欧和西欧的许多国家,更与美国和日本相差甚远。根据最新公布的2011年世界各国人均GDP排名,阿根廷人均GDP为9138美元,与同属拉美的墨西哥大致相等,排名仅在哈萨克斯坦等发展中国家之前。

阿根廷拥有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多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占全囯总面积1/4的潘帕斯草原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地势平坦。

阿根廷还拥有丰富的资源,其中稀有金属铍的储藏量居世界第二,铀矿资源储藏量名列拉美之首,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也比较丰富。

阿根廷5000多公里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优良海湾为阿根廷提供了许多不冻港。阿根廷人主要是欧洲移民的后代,约占全囯总人口的97%。因此,阿根廷基本上没有民族矛盾。阿根廷人的受教育程度比较高,劳动力素质较好。

那么, 阿根廷是怎样从一个富国走向衰败的呢? 总结起来有下面几点:

一、没有稳定的政治环境

19世纪60年代初,阿根廷结束了独立后的长期内战,政局趋于稳定。这为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经济起飞创造了有利的政治条件。但是这样的好景维持了近70年后,被发生在1930年的一次政变彻底改变了。阿根廷从此拉开了百个多世纪里政权频繁更迭的序幕。那些不同党派执政后,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制定的各项政策很难具有连贯性,这样一方面让执行者执行起来左右为难,另一方面也打击了国外投资者的信心,其结果必然导致经济发展的停滞不前,甚至倒退。1982年,与英国之间为争夺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主权之战,进一步激化了阿根廷的囯内矛盾,加剧了经济衰退。

二、政府对经济干预过多

长期以来,阿根廷政府利用国家干预手段,通过实行囯有化,在制造业、金融业、农业、囯防工业和基础设施等主要领域里建立了一大批囯有骨干企业。到70年代末,阿根廷的囯有企业在囯内总投资中的比例已经占到了20%。囯有企业在阿根廷的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囯有企业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商品和服务,并为社会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应该说,囯有企业为稳定社会和推动工业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然而,阿根廷的囯有企业也长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最突出的就是经济效益普遍低下,许多企业长期亏损严重。其根源在于企业管理人员缺乏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经验;政府给予企业的种种保护措施和优惠政策同时也扼杀了企业的活力;形成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完全依赖政府的格局, 企业离开政府的财政补贴后难以筹措足够的资金进行技术革新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另外,政府机构庞大,办事效率低,官僚作风盛行,也是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得不到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未能及时进行产业转型

阿根廷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19世纪80年代前,畜牧业一直是阿根廷的经济支柱。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之后,阿根廷开始重视工业化建设。至40年代初,工业在囯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已超过农业。但是50年代以前,阿根廷的工业基本上是以食品加工业和简单的装配业为主。直到50年代以后,政府才开始重视发展重工业、化学工业和机械工业。由于阿根廷没有及时进行产业转型, 错失了二战以前和二战期间二次工业化的绝佳机会。当今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牧业在20世纪初以前使阿根廷成为富国,但同时也使它在工业化道路上慢了一步。

为了扶持制造业发展,阿根廷政府又采取贸易壁垒措施,产品主要面向囯内市场,产品价格在国际市场上根本不具备竞争力,经济增长缓慢。

四、消费观的影响

阿根廷人的超前消费意识很强,有了钱就去消费,没有钱借钱也要消费,而且常常入不敷出,因此阿根廷的银行储蓄率很难提高。由于囯内储蓄率低,阿根廷只得靠外部资金来扩大再生产。继80年代初阿根廷爆发债务危机后,时隔不到20年,又再度遇到债务危机。

研究表明,一个国家维持较高的储蓄率,能够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当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快速提高,并在不减少消费的情况下增加储蓄。而储蓄的增加进而扩大了投资,加快了经济的发展,最终使储蓄和增长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五、债务危机加剧了经济衰败

阿根廷自1970年以来已经发生8次货币危机。 刚刚进入2001年,国内金融形势不断恶化,数次出现金融动荡,7月份金融危机终于爆发了, 证券股票一路狂跌,国家风险指数狂升不止,资金大量外逃,国际储备和银行储备不断下降,国家所累积的债务和每一次的通货膨胀使国内民不聊生。

阿根廷的这次债务危机, 使本国经济遭受重创, GDP增长率出现了持续的负增长,失业率超过18%, 披索贬值75%,全国半数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阿根廷人均年收入由危机爆发前的8000美元猛跌到2000美元左右,民众收入大幅下降,开始对国家金融稳定安全失去信心;长期的失业与贫困,使人们对阿根廷经济前景不再抱有期待;政府的执政能力受到质疑,威信扫地。2001年外债总额已达1455亿美元,占GDP(2667亿美元)的50%以上,而外汇储备却从2000年的251亿美元减至2001年的145亿美元,整个国家已濒临破产的边缘。另外,阿根廷长期奉行的贸易自由化、经济市场化和国企私有化的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受到严重质疑。

正是这场史无前例的债务危机,使阿根廷的经济陷入了多年的萎靡不振和徘徊之中。阿根廷是当今世界由富变成“穷”的典型,阿根廷也成了“垂死挣扎的、没落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代名词。

二战后阿根廷和智利为什么还有法西斯元素大量残留?

众所周知,二战对立双方有两个阵线:以德日意为代表的法西斯阵线;以美苏英中为代表的反法西斯阵线。

参加法西斯阵线的国家有:德国、意大利、日本、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芬兰7国,前三国是这一阵线的核心。

参加反法西斯阵线的国家有:美国、英国、苏联、中国、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哥斯达黎加、古巴、捷克斯洛伐克、多米尼加共和国、萨尔瓦多、希腊、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印度、卢森堡、荷兰、新西兰、尼加拉瓜、挪威、巴拿马、波兰、南非联邦、南斯拉夫、墨西哥、菲律宾、阿比西尼亚、伊拉克、巴西、玻利维亚、伊朗、哥伦比亚、利比里亚、法国、厄瓜多尔、秘鲁、智利、巴拉圭、委内瑞拉、乌拉圭、土耳其、埃及、沙特阿拉伯、叙利亚、黎巴嫩47国。

按照国际会议的协议,联和国的创始会员国都是加入反法西斯阵线的国家和地区。丹麦、阿根廷、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苏联加盟共和国)因为是联和国的创始会员国,所以也成为反法西斯阵线的一员。

此外,还有3个国家是宣了战的:蒙古人民共和国1945年8月10日对日本宣战、阿尔巴尼亚(法西斯傀儡政府)1941年10月17日对英国宣战、暹罗(今泰国)的投降派政府1941年12月11日与日本签订攻守同盟,并于1942年1月对英、美宣战。

所以,共有先后61个国家和地区的17亿人口(占世界3/4以上的人口)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有人知德国纳粹势力渗透南美洲的行动吗?

虽然当时二战打得翻天覆地,几乎半个世界都乱了套,但是其实二战的战火根本没有蔓延到南美,当时乌拉圭国家党***就说:“这场战争应该由金黄头发的人和黄种人自己解决。”这实际上也是当时大多数南美国家的意见。

但是这些只是说的好听,只是表面文章,好像自己摘的很干净,但是实际上南美有多个国家与纳粹德国关系密切,可以说是亲德的,其政权也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法西斯主义倾向。其中就包括阿根廷和智利。

1939年有一个阿根廷武官被派驻意大利,他便是后来成为阿根廷总统的庇隆。而他在意大利接受了不少墨索里尼的思想。同时庇隆还相当亲德,他收留了大批的德国流亡人士,好处是在这些人的指挥下开发出性能相当不错的箭式战斗机。他的军事情报局局长鲁道尔夫是德裔阿根廷人,对纳粹同样有好感。“阿根廷移民中心”是尽人皆知的纳粹怀旧组织,它负责协助无数党卫军成员逃跑。

当时像阿根廷、智利等拉美国家,虽然表面上都向轴心国宣战,但实际上却是宣而不战,更让人愤慨的是,在阿根廷、智利居住着数十万德国移民,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同情纳粹政权,战后,这些国家甚至秘密接收了不少纳粹战犯。所以说,二战后阿根廷和智利有大量法西斯残留是真的,甚至直至今日,在那里还有一些人有着这些思想。

英国二战后衰落,任由殖民地独立,为何与阿根廷爆发“马岛战争”?

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南美也是有渗透的,并且南美成为了二战后德国战犯外逃的圣地,以至于南美某些国家的军服在今天看来和德国二战纳粹军服很相像。下面介绍一段德国纳粹在南美的情况

在整个20世纪30年代,阿根廷的政权一直在军人和舞弊选出的总统之间交替。在种族(其人口93%以上是白人)、文化、政治和经济方面,阿根廷是和欧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军政府甚至以恢复旧日“西班牙的十字和剑的联盟”的名义与佛朗哥加强了联系。有些人甚至要求取消独立,重新从西班牙派遣总督作为阿根廷的统治者。在梵蒂冈的怂恿下,阿根廷军政府和教会还梦想在南美建立一个西班牙化的天主教国家,与美国分庭抗礼。阿根廷驻西班牙大使埃斯科瓦尔(Adrian Escobar)奉命与德国和梵蒂冈的官员进行会谈,商讨合作事宜。他与梵蒂冈教皇厅秘书长马吉奥尼枢机主教(Luigi Magione)进行会晤后达成了一份协议,一旦战争结束,阿根廷就实行更为宽大的新移民法,从而为战争末期纳粹要员从梵蒂冈到阿根廷的“逃亡之路”打下了基础。

二战爆发后,阿根廷分成两个阵营:政府、军人和大资本家支持纳粹,民众则支持盟国。欧洲战事刚一爆发,软弱的代总统卡斯蒂略(Ramon Castillo)就宣布中立。尽管阿根廷国会已经批准了1940年哈瓦那决议-对任何一个西半球国家的进攻都被视做对所有美洲国家的入侵,但它在珍珠港事件后依然坚持中立,拒绝对德日宣战。阿根廷政府深信德国将会获胜,并将控制欧洲,因此与其保持良好关系至关重要,甚至在1942年初两艘阿根廷商船被德国潜艇击沉后仍决心与其保持友好。作为回报,德国不仅赔偿了阿根廷的损失,而且答应说只要阿根廷船只把航行路线和时间通知他们,德国海军将保证其安全航行。

1942年1月,美洲国家组织成员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商讨西半球国家的战时政策。会后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协定》,签字国保证与轴心国断交、宣战,并冻结和没收轴心国在这些国家的资产。作为回报,美国将按租借法案向这些国家提供武器,以及军事和经济援助。阿根廷没有签署该协定。直到1942年6月在华盛顿召开的美洲经济与财政管制会议后,阿根廷才在表面上终止与轴心国的所有商业活动,但私下里仍偷偷与纳粹进行贸易往来。

阿根廷的虚假中立一直维持到1943年6月4日,此后则义无返顾地倒向了纳粹。在民众的强烈要求下,卡斯蒂略总统被迫就阿根廷是否参加西半球防御体系和对轴心国宣战的问题举行全民公决,纳粹分子、长枪党、军官集团和大地主随即在6月4日发动了反全民公决的“上校政变”。这些上校们刚一掌权就向德国求购,以对巴西开战。到1943年9月,他们转而开始寻求与纳粹结盟,并派遣特使到西班牙与纳粹官员进行谈判。美国的反情报机构截获了阿根廷的纳粹特工头目贝克(Johan Backer)与党卫队保安处头子瓦尔特.舒伦堡的通讯,随即迅速通知英国海军,在特立尼达拦截了阿根廷秘使乘坐的客船。不过盟国未能阻止上校们更进一步的阴谋:庇隆和贝克继续策划推翻邻国的政府,以在南美建立一个亲纳粹联盟。庇隆曾在一份秘密宣言中写道:“……我们已经有巴拉圭,玻利维亚和智利。再加上阿根廷,很容易向乌拉圭施加压力。五个联合起来的国家是很容易击垮巴西的。巴西的政治体制和其广大的德国移民也是有利因素。把巴西拉进来之后,美洲大陆就尽在我们掌握了。”

在战争期间,由于阿根廷政府的配合,大多数在阿根廷的德国公司将其利润交给当地的纳粹间谍组织,成为其活动经费。美国财政部还怀疑阿根廷为轴心国“洗”了大量的外汇,接收大批纳粹掠夺的货币和证券,并使其进入美国市场。阿根廷还充当了纳粹的供货商。尽管大宗的货物如小麦、牛肉等很容易被盟国拦截,但小规模的走私-比如德国急需的工业用金刚石和白金-仍源源不断地从阿根廷流往德国。珍珠港事件之后,摩根索曾想立即冻结阿根廷的资产。1942年5月,他向罗斯福总统递交了证据,表明众多的阿根廷公司正在为美国境内的德国资金提供掩护,并将价值1000多万美元的纳粹资金带入美国以使其合法化。然而直到1942年10月罗斯福才同意国务院对选定的阿根廷账户进行冻结。超过150家阿根廷公司和个人被列入了国务院的黑名单。

1943年12月20日,乌拉圭发生了未遂军事政变。通过拦截、破译德国特工发回国内的情报,美国从中揪出了阿根廷的黑手。美国威胁要公布这些材料、将阿根廷开除出美洲国家组织、并对其实施制裁。在这样的威胁下,阿根廷被迫作出让步,于1944年1月同德国断绝了外交关系。然而此后阿根廷继续保持中立。在战争的最后年月中,阿根廷是鲍曼藏匿纳粹财产的主要目的地,也是纳粹战犯在战后的主要避难所。

美阿之间关于“安全港计划”的谈判于1944年开始,但由于两国间的紧张关系而受到极大的限制。1944年2月,因颠覆乌拉圭和玻利维亚政权的丑闻败露,阿根廷军人总统拉米雷斯将军被迫辞职,将权力转交给了法雷尔将军,庇隆担任副总统。美国宣布不承认法雷尔政府,并召回了驻阿根廷大使。8月5日,阿根廷外长给美国国务卿赫尔写了一封长信,表示不准备改变其外交政策,因为“同正在面临失败的轴心国断绝关系是不符合阿根廷的骑士精神的”。他还在信中试图分享美国的租借法案武器援助,赫尔抓住这个机会在回信中好好羞辱了阿根廷一番。8月16日,阿根廷储存在美国的黄金被全部冻结。9月,美国商船被禁止驶往阿根廷港口。做为回应,阿根廷退出了西半球防御体系,其央行停止协助美国调查纳粹财产。

态度强硬的赫尔因病辞去国务卿职位后,继任者斯退丁纽斯对阿根廷采用了更温和的政策。负责拉美关系的助理国务卿纳尔逊.洛克菲勒也支持温和路线。值得注意的是,正是洛克菲勒家族旗下的银行在战争期间从阿根廷非法吸收了大量纳粹资金,也正是纳尔逊.洛克菲勒的美孚石油公司通过西班牙向德国运去了大量石油。

1945年2月7日,摩根索建议代理国务卿格鲁(Joseph C.Grew)派一支特别代表团去阿根廷,查找并没收纳粹在那里的资产,格鲁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驳回了该提议。1945年初,在墨西哥查普恰佩克城举行的美洲国家组织会议上,美洲国家(阿根廷除外)通过决议认可了各国家处理本国纳粹财产的自由权。由于阿根廷继续支持纳粹德国,它被排除在这次会议之外。直到自杀前一个月,由于意识到被西半球其它国家孤立,特别是美国准备采取更为严厉的制裁,阿根廷才不情愿地向德国宣战。

1946年5月22日,“安全港计划”成员报告说在阿根廷的德国资产大约为2亿美元,包括银行存款、房地产和各类货物,但未发现有艺术品和珍宝的藏匿处,他们错误地断定阿根廷并不是一个主要的纳粹赃物藏匿地。此外,尽管早在1942年美国就获知阿根廷和德国的非法货币交易,该报告却说并没有证据显示阿根廷接收了纳粹的黄金。1942年4月,美国驻瑞士领事报告说,一位阿根廷外交官正在将纳粹掠夺的美元偷运回国销售,然后将获得的现金汇寄回瑞士。英国情报机关也在1944年查出阿根廷与瑞士之间密切的贸易往来,而且经常用黄金作为支付手段。1947年5月,阿根廷中央银行计划将1.7亿美元的黄金转移到其联邦储备局的账户上,后因担心美国追查黄金来源而推迟了计划。1973年庇隆重新掌权后,曾将他的400吨黄金投入进行交易。庇隆货物的代号是“鲍曼1345”,买主是西班牙政府。销售人员自然将这批货物与政治挂上了钩。但没人追查这些黄金的最终来源是哪里。

由于冷战的原因,“安全港计划”在阿根廷也无疾而终。1947年6月3日,杜鲁门总统和阿根廷大使发布一份联合声明:两国将与其它拉美国家重新商议建立新的互助条约组织。1947年9月,阿根廷加入了美洲互助条约,即《里约热内卢条约》,鲍曼在阿根廷隐匿的公司和财宝安全地保存了下来。这时美国西半球的主要目标是扼制共产主义,对纳粹战犯和纳粹黄金已无暇顾及。尽管阿根廷的黄金储备飞速增长,大量的纳粹战犯也藏匿在那里,可调查者们直到半个世纪后“仍未发现”阿根廷曾大量接收纳粹黄金的直接证据。

马岛就是一片鸟不拉屎的小破岛屿群,在没有发生马岛战争之前,对于英国和阿根廷来说,马岛的价值还比不上一场足球赛来的重要。人口2000多,面积1万多平方公里,年年财政赤字。说白了,就因为当初双方都不当回事,才引发了战争。且听我分解:

既然双方都不看重马岛,怎么会引发战争呢?这话看着是不合逻辑,听我一说您就明白了。上世纪80年初,阿根廷爆发的严重经济危机,引发人们对军政府总统加尔铁里,大规模抗议反对。加尔铁里也愁啊,怎么解决?他就想到了阿根廷跟英国有争议的马岛。

“日不落帝国”英国经过一战、二战早已经是“落毛凤凰不如鸡”,衰落的英国眼睁睁看着,一块块殖民地获得独立,无能为力。关键是,英国当时真的没把马岛当回事,日常也就派遣小猫三两只管理一下,要是阿根廷不提,英国说不准忘掉这块化外之地。

加尔铁里就想了,反正马岛对于英国可有可无,有联合国和稀泥,有南美众兄弟国家的支持,阿根廷就是占领了马岛,英国也无所谓,无非就是抗议、谴责、愤怒……扯皮一顿,不了了之。再者,英国非要开战,阿根廷也不怕。马岛,就在阿根廷家门口,英国有没有勇气跨越万里大海来打架,这还两说。

于是乎,也就是三个多小时,阿根廷军队就收复了马岛,俘虏了马岛的全部英军(180多人)。不是说马岛是鸡肋吗?阿根廷要它干嘛?话说“军事是政治的延续”,且看,收复马岛后阿根廷国内的反应——几十万上百万人集会庆祝,加尔铁里瞬间成为国家英雄,政治威望瞬间爆棚。(加尔铁里成功转移国内矛盾,小们已经忘了经济危机的事儿。)

阿根廷占领马岛了,英国会有什么反应?占领前并没有积极应对,占领后初期也没积极活动,甚至有人说反正没啥用,丢就丢了把。要是换别的时候,英国说不准真的不了了之。可是,这个时候,英国“铁娘子首相”撒切尔夫人,也面临跟加尔铁里一样的困境:经济不好,民意支持下降到最低,连任下一届基本没门了。“瞌睡遇枕头”,阿根廷帮撒切尔夫人出了个好主意——把国内矛盾转移到国外,撒切尔夫人力主发动战争。

英国皇家海军的全部家底,就是十几艘主力舰和两艘快要退役的航母(这两艘航母已经准备卖给澳大利亚和印度了,只好临时调用。)。为了打赢阿根廷,挽救可伶的支持率,撒切尔夫人把全部家底都派出去了。英国是很衰,阿根廷是更衰,英国也就出动5000多军力,阿根廷出动1万多军力。断断续续折腾两个多月,英国死258人,阿根廷死649人,英国重新占领马岛,这就算战争结束了,但是马岛还存在主权争议。

这算什么战争?顶多就是“局部冲突”,中东那边巴以冲突,扔石头都能砸死这么多人;咱们清朝时期,村民械斗都能死成千上万。英国和阿根廷的小们,却上升到“国战”的高度,撒切尔夫人以此获得政治资本,顺利连任。

从此以后,“马岛”成为英国和阿根廷政治家们的“玩物”,但凡要转移国内矛盾,或者捞点政治资本,就对马岛表示一下强硬立场,立马就获得民众欢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