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兰和英格兰的恩怨,苏格兰和英格兰的恩怨的区别
1.为什么说卡洛登战役是英格兰和苏格兰的最后决战呢?
2.苏格兰做了三百年的英国人,为何最近却要闹独立呢?
3.威尔士和苏格兰同样都反抗过英格兰,为何威尔士没有独立成功呢?
4.**《勇敢的心》中 英国和苏格兰到底发生了什么?
5.苏格兰被英国统治了300多年,为啥却仍没被同化,还闹独立呢?
苏格兰原来是主权独立国家,同样,英格兰也是,那个时候没有“英国”的概念,不列颠是地理而非政治概念。
后来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去世,她终身未婚,死后无子,也没明确传位给谁。英格兰贵族决定选择伊丽莎白一世的侄子,当时任苏格兰国王的詹姆斯一世继任英格兰国王,也就是说詹姆斯一世同时兼任英格兰和苏格兰两个国家的国王,但两国仍然相互独立。在此后的100年中,英国和苏格兰常常发生争端,英国政治家多次试图使英格兰和苏格兰合并,但终未成功。威廉三世统治时要求,大臣戈多尔芬和马尔波罗在议会提出英格兰和苏格兰合并的议案,这个议案1707年获得英格兰议会通过。苏格兰议会经过长期争论,也通过了关于合并的条约。1707年5月1日,苏格兰与英格兰正式合并,合并后的英格兰和苏格兰成为一个国家,苏格兰人可产生16名上院议员、45名下院议员参加议会,两地自由贸易,统一关税。这样,从1603年英格兰和苏格兰共有一个君主以来,现在又有了一个共同的议会和统一的经济。不过,苏格兰仍保留自己的法律体系和宗教信仰。
为什么说卡洛登战役是英格兰和苏格兰的最后决战呢?
不列颠的概念本身就有多重含义,作为地理概念是指与法国隔着英吉利海峡对望的岛屿,岛上有作为政治概念的大不列颠的三个构成国,即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不晚于铁器时代,不列颠岛上有三大支凯尔特人定居,分别是南方的布列吞人、北方的皮克特人和西北部的盖尔人(也是爱尔兰人的祖先)。公元1世纪罗马人入侵不列颠岛时一度想统一南北,但最终将罗马帝国的北境定在了仍留有遗迹的哈德良长城一带,比今天的英格兰和苏格兰边界稍南。帝国所控制的南方叫不列塔尼亚,皮克特人聚居的北方因为有一支强大的部落叫喀里多尼亚,便以此命名。
东西罗马帝国分裂与西罗马帝国的解体,加上欧洲大陆的日耳曼人(主要是盎格鲁人、萨克森人和朱特人)进入不列颠岛,推动全岛进入诸王争霸的时代。若干年战事过后,日耳曼人在东南部建立了七个大王国,把布列吞人赶到了西南部,北方皮克特人也建立了四个大王国。随后,斯堪地那维亚半岛的维京人入侵不列颠,为了抵抗这支力量,促成了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各自建立了围绕几个大家族的相对统一的王国。
1066年,来自欧洲大陆的诺曼公爵威廉带兵登陆不列颠岛东南部,开创了诺曼家族统治英格兰的时代,他的后人也曾试图占领苏格兰,但结果和罗马人类似,只是再度确定了英苏两国的边界。13世纪晚期,英格兰金雀花家族的爱德华一世成功击败威尔士的领袖,将威尔士纳入英格兰的控制,并让自己的儿子和苏格兰的玛格丽特女王联姻,以期吞并苏格兰。
不料玛格丽特女王年仅7岁便病故,苏格兰王位空悬,内战一触即发。为稳定国内局势,苏格兰贵族邀请爱德华一世介入王位继承事务,调停继承者之间的纷争,正中爱德华一世下怀。英格兰王不仅带兵前往苏格兰,还带了一批法学家,试图从过去订立的条约中找到英格兰王权高于苏格兰的证据,不过结果不如他所愿。随后,他要求自己支持的新任苏格兰国王约翰·贝利奥向自己效忠,反而激起了苏格兰与法国结盟对抗英格兰,打响了苏格兰独立战争。战争之初英格兰获胜,俘虏了国王约翰,带走了苏格兰国王加冕的圣石,将其置于爱德华在威斯敏斯特的王座之下,直到19年才归还苏格兰。
在独立战争中,苏格兰涌现了如威廉·华莱士这样的军事领袖,王位也转移到了罗伯特·布鲁斯手中。骁勇善战的爱德华一世去世后,英格兰和苏格兰在1328年签订条约,获得短暂的和平。五年后,英格兰王爱德华三世毁约,引发了第二次苏格兰独立战争。为了赎回当时的苏格兰国王大卫二世,苏格兰必须支付巨额赎金,但大卫二世私下却希望用苏格兰王位抵消赎金,被苏格兰贵族拒绝。由于此时英格兰与法国的百年战争胜负未定,不希望苏格兰再支持法国,便订立了对苏格兰较为有利的条约。至大卫二世去世时无嗣,王位转给了实际上已经执政多年并受贵族支持的罗伯特·斯图亚特,苏格兰的斯图亚特王朝自此开始。
由于忌惮大贵族的力量,斯图亚特王朝前期的几位君主取了残酷手段予以压制,到了詹姆斯三世时期,国王和贵族的冲突已经白热化。部分大贵族选择和英格兰结盟推翻国王统治,国王和其他贵族结盟反抗,但最终战死。待詹姆斯四世继位时,面对的是国内刚结束玫瑰战争的英格兰都铎王朝的亨利七世。亨利七世同样觊觎苏格兰王位,和爱德华一世一样取了联姻的手段,缔结了长女玛格丽特公主和詹姆斯四世的婚约。玛格丽特和詹姆斯四世的儿子继承了王位,她还在詹姆斯四世死后改嫁,并生育后代。数十年后,两支后裔联姻,诞下了未来英格兰和苏格兰共同的君主,苏格兰的詹姆斯六世。在英格兰,玛格丽特的弟弟亨利八世继位后引发了一系列宗教危机,最终在伊丽莎白一世的盛世结束了都铎王朝的统治。此时英格兰实力远在苏格兰之上,却因为女王无嗣,只能由远亲詹姆斯六世在1603年继位,成为英格兰的詹姆斯一世。亨利七世联姻的效果显现,英苏两国终于共戴一君。
不过在苏格兰生长的詹姆斯一世与英格兰议会和贵族的关系并不亲密,他想在继位之初改称自己“不列颠国王”的要求并未以法律形式得到认可,议会只是给出如此宣告。其子查理一世继位后引发英国内战。国王被处死后,苏格兰选择拥立他的儿子查理二世为王,但也只延续了两年。此时控制了英格兰的奥利弗·克伦威尔也成功占领苏格兰,一度想合并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的议会,允许三国间自由贸易。只是还未实现,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查理二世和他的弟弟詹姆斯二世先后成为了英苏两国的君主。
詹姆斯二世信仰天主教,但英格兰议会希望未来的君主是新教徒,所以邀请了詹姆斯的新教徒女儿玛丽及其夫婿威廉成为英格兰新君主,这就是1688年光荣革命的由来。在玛丽夫妇去世后,王位由詹姆斯二世的另一位新教徒女儿安妮继承。此时议会已确认英苏两国的下一任君主应当来自欧洲大陆的汉诺威家族。原因有三。其一,安妮女王无嗣。其二,英格兰议会不希望詹姆斯二世的天主教后裔继位。其三,即便苏格兰的斯图亚特家族还有其他继承苏格兰王位的人选,但英格兰议会希望英苏两国共戴一君,以免苏格兰国王联络法国人攻打英格兰,造成后院失火。为此,英格兰议会主张与苏格兰联合,确保后者不另立新主。而安妮女王原本就是靠前者的支持上台,所以立场一致。
当英格兰从詹姆斯一世时期开始大量建立海外殖民地,并从海上贸易获得大量财富时,苏格兰受到英格兰的法规限制,无法与英国的殖民地开展贸易,与英国的贸易也要支付关税,经济实力一直无法得到扩展。由此产生的恶性循环,使苏格兰的航海业和殖民活动无法开展,日益贫弱。为打破僵局,苏格兰在17世纪末建立了贸易公司,组织了“达里安”,募集了全国将近五分之一的财富,试图在加勒比海建立自己的殖民地。
这场几乎所有苏格兰家庭都参与的投资开展得过于仓促,缺少足够的信息和有效的领导,同时英格兰和西班牙的殖民力量不仅没有在苏格兰殖民者遭遇危难时伸出援手,反而进一步打压。结果是首批派出的船队一无所获,大量殖民者客死异乡,而坏消息还没来得及传回苏格兰,第二批船队已经出发,将损失进一步扩大。整个非但没有任何收益,还消耗了苏格兰大量的财富和人力。苏格兰贵族将责任归咎于英格兰的限制和阻挠,英格兰国王威廉三世则认为如果支持苏格兰在达里安建立殖民地,会触怒西班牙人,引发冲突。随后,苏格兰人又组织了几次殖民远征,均以悲剧收场。
18世纪初,财富告罄的苏格兰贵族认定只有和英格兰共同殖民,利用英格兰的贸易网络,才能改变自己经济上的窘境,于是选择支持安妮女王的建议,在法律上将英苏两国合二为一。故此,《联合法案》的本质是确保英格兰王位不落入天主教徒手中,解决苏格兰的经济困境,所以其中近半数条款都在讨论苏格兰的经济事务。1706年,法案在英苏两国议会逐条通过,次年生效。两家议会从此合并,并以英格兰议会为主体。两国货币汇率确定,苏格兰得到了巨额补偿,不列颠的王位传到了汉诺威家族的乔治那里,政治意义上的“大不列颠”诞生。虽然苏格兰民间层面有大量反对联合的呼声,不过不影响英苏两国的殖民者共同创造了日不落的大英帝国,共同推动了工业革命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詹姆斯二世的天主教后裔想要夺回王位的企图也反复失败。
不过联合150年后,苏格兰就开始出现了要求自治的呼声。苏格兰人认为,《联合法案》之后自己并未获得和英格兰人平等的地位,这是自治的动机。19年的自治公投让苏格兰人成功获得了内政自治权,重新组织了苏格兰人自己的议会,鼓励了1934年成立的苏格兰民族党的发展。在2011年的苏格兰议会大选中,苏格兰民族党最终成为执政党,开始推动苏格兰独立公投。
这次,要求独立的一方依然将经济放到了重要位置,对于独立后的各项事务处置,均以最大程度地维护自身经济利益为出发点,比如继续使用现有货币苏格兰镑,维持和英镑的紧密联系,独占石油、风能和潮汐能的收入,并希望能在国际舞台上发出更多的声音。而反对独立的一方认为,苏格兰不可能在保持联合时的所有优势的同时,占据独立的所有利益。从国际社会的角度来看,苏格兰一旦独立就要重新申请各项国际组织的会员身份,从而确保已有的大量利益。但很多国际机构的成员国担心,一旦支持独立的苏格兰重新获得会员资格,会鼓励更多国内的分离力量要求独立,所以可能选择抵制苏格兰的要求。真正独立之后的苏格兰要面对的问题,或许比独立公投时能料想的更多更复杂,并且依然围绕经济问题展开,和联合时一样。
从罗马人开始,从外部带兵占领不列颠的势力都试图统一不列颠全岛,但均未成功。从爱德华一世开始,强势的英格兰君主多次想以武力统一,也都没有敌过苏格兰人的抵抗。亨利七世试图以联姻的方式达成合并的目的,虽然在一个世纪后实现,却是以苏格兰王获得英格兰王位的形式,而且也仅是私人性质的联合。直到英格兰需要确保苏格兰选择自己认可的国王,而苏格兰迫切需要与英格兰在经济上建立合作,缓解自己投资失败带来的重大危机时,英苏联合才成为两国政治精英们的共同选择,以法律的形式实现。联合之难显而易见,苏格兰偏好独立地位的态度也一直都很明确,以至于联合了三百多年,双方各项事务都已经紧密缠绕,相互促进之时,部分苏格兰人仍想回到过去,试图以分裂的形式获得各类利益的最大化,以公投的形式实现目的。
------------------取自“历史之家”《苏格兰与英格兰的千年恩怨》
苏格兰做了三百年的英国人,为何最近却要闹独立呢?
1746年的卡洛登战役是詹姆斯党在不列颠岛上的最后一次斗争,也是苏格兰高地部落的最后一次大规模叛乱。结果是英国军队了詹姆斯党和高地部落。它是弱小的被压迫者对强大的压迫者的反抗,是冷兵器和热兵器之间的跨时代对抗,是18世纪苏格兰中世纪浪漫主义的延续。
1745年夏天,詹姆斯二世和“王位觊觎者”的查尔斯·爱德华召集欧洲流亡的残余政党,率领雇佣军入侵苏格兰。一开始,他迅速占领了爱丁堡、卡莱尔和德比。在位的国王乔治二世为了保全他的生命,逃回他的家乡汉诺威。乔治二世的儿子非常冷静。他没有听从部长们的建议逃跑,而是派遣军队坚守首都伦敦。他任命起他深爱的年幼的儿子威廉·奥古斯都,坎伯兰公爵,作为抵抗运动的总司令。这位年轻的伟大指挥官很快稳定了自己的位置,并逐渐向北推进,压制了试图恢复苏格兰最北端的叛军。
1746年4月16日,双方在苏格兰因弗内斯一个名叫卡洛登的沼地上展开了一场决战。苏格兰强大的坎贝尔家族和他的民兵站在一边,与另外三支苏格兰低地军团组成了一支9000人的军,对抗由雇佣兵和苏格兰高地人组成的5000名“詹姆斯二世”叛军。战斗双方都有大量苏格兰人,这场著名的战斗在短短40分钟内就以叛军惨败告终。军以50人的小代价猛烈打击了叛军。5000人的詹姆斯二世军队中有1000多人被杀,其余大部分人受伤或被俘。指挥官查理·爱德华惊慌失措地逃到法国,开始了漫长的逃亡生涯。
懊悔的查尔斯王子抛弃了在英国的支持者,逃回法国,结束了这场闹剧。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詹姆斯党不能够再像1745年那样发动叛乱,汉诺威王朝的地位是稳定的。卡洛登战役标志着“詹姆斯二世党”的幻想彻底破灭,恢复斯图尔特王朝,并使苏格兰更严格地由英格兰统治。自那以后,苏格兰没有因为军事叛乱而与英国分离。所以说卡洛登战役是英格兰和苏格兰的最后之战。
威尔士和苏格兰同样都反抗过英格兰,为何威尔士没有独立成功呢?
我觉得原因也是比较简单的,就是之前跟着“日不落”帝国,可以发大财,全天下都是当时英国的殖民地,而现在的英国虽然也比较强,但是在所有的方面可以说都是与之前相比是一落千丈,苏格兰当然不愿意了,就想自己单独发财。
对于苏格兰来说,他们完全是可以靠英国发展得比较好的。并且还可以享受到英格兰的补贴和红利。所以这个时候的英国自然是愿意跟随苏格兰发展了,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但是到二战之后,英国当时也是大为衰弱,自己也是处于自身难保的状态。不光失去了大部分的殖民地,而且几乎是一夜之间,成为了二流国家,自身发展非常的缓慢。
不光是这样,英国还面临法国和德国的竞争,正因为这样,英国日子也十分的不好过,甚至比不上当时的殖民地印度。而此时苏格兰想的是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因为苏格兰不光自身有完善的工业,而且还有丰富的旅游和石油。特别是石油这方面,那可是税收大户,但是现在石油的收益大部分被英国拿去,使得苏格兰很不满。
苏格兰自己也是测算过,那就是如果自己独自占据石油,那么他的人均GDP立刻就会成为西方数一数二,甚至将会比美国还要高,比英格兰更是高出不少。所以在英国衰弱后,没有任何好处的苏格兰自然是不愿意继续做英国人了,而成为苏格兰人自己独自发财,那要实际的多,所以这个原因那是十分现实的。
**《勇敢的心》中 英国和苏格兰到底发生了什么?
论英格兰与威尔士、苏格兰、爱尔兰的恩怨情仇,真是太复杂了。
其实威尔士与苏格兰的民族意识开始都很强,不愿被同化。但可能运气上差那么一点,威尔士后期独立就是失败了,毕竟英格兰军事实力在他们之上,而苏格兰的独立成功其实也是付出了巨大代价。这有点像掷骰子,就是被翻到了失败的那面。虽然偶然中有必然因素,但就是那些关键的偶然,能改变整个局面。
还是在公元5世纪的时候, 来自欧洲的盎格鲁、撒克逊等日耳曼部落来到了大不列颠岛。他们将本生活在当地的凯尔特人赶到了西南和西北部,被赶到西南的凯尔特人是后来的威尔士人,被赶到西北的就是后来的苏格兰人。
话说本就是土生土长的居民,被赶到其他地方自然心有不甘,互相攻打的漫长局面就这样展开了。威尔士于1267年从法律上成为独立王国,后来在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的残酷镇压下,被迫求和。此后,两方的主要矛盾集中在文化冲突与身份认同上,战争依然不断,此胜彼衰,双方付出的代价都极为惨重。
而威尔士的领导者小卢埃林战死后,爱德华一世很快便征服了威尔士,开始从文化与精神上同化威尔士人,行动迅速强硬。即便后来威尔士人进行过几次反抗,都以被剿灭而收场。在不断强化的文化认同下,威尔士人心中的那簇小火焰,燃烧的也没那么热烈了。
至于苏格兰的独立历史同样充满着战争与鲜血。12年,威廉?华莱士领导苏格兰人反抗英格兰的统治,最终取得胜利。但后续内部分裂,加上叛徒出卖,苏格兰再次陷入溃败的边缘。直到国王罗伯特.布鲁斯的出现, 1328年苏格兰才正式独立。
但英格兰怎么会甘心呢?又经过了几百年反复纠缠,在1707年5月,《联合法案》通过,英格兰与苏格兰正式合并为一个国家?大不列颠王国。
所以要想独立,天时地利人和至少得占两样;若当时英格兰以同样的效率去同化苏格兰人,可能历史的轨道也会有所更改。
苏格兰被英国统治了300多年,为啥却仍没被同化,还闹独立呢?
13、14世纪,苏格兰想要从英国的统治中挣脱出来,展开了民族独立运动,故事便是讲的苏格兰人民为追求自由而奋战。
英王爱德华为巩固在苏格兰的统治,颁布法令允许英国贵族在苏格兰享有结婚少女的初夜权,以便让贵族效忠皇室。王子妃伊莎贝拉是个决断的才女,她知道这道法令会让英国贵族有意于苏格兰,但更会激起苏格兰人民的反抗。年轻的华莱士学成回到故乡,向美丽的少女梅伦求婚,愿意做一个安分守已的人。然而梅伦却被英军无理抢去,并遭,华莱士终于爆发了。在广大村民高呼“英雄之后”的呼喊声中,他们揭竿而起,杀英兵宣布起义。
苏格兰贵族罗伯想成为苏格兰领主,在其父布斯的教唆下,意与华莱士联盟。华莱士杀败了前来进攻的英军,苏格兰贵族议会封他为爵士,任命他为苏格兰护国公。华莱士却发现这些苏格兰贵族考虑的只是自己的利益,丝毫不为人民和国家前途担心。爱德华为了缓和局势,派伊莎贝拉前去和谈。但由于英王根本不考虑人民的自由和平等,只想以收买华莱士为条件,和谈失败了。伊莎贝拉回去后才发觉和谈根本就是幌子,英王汇合了爱尔兰军和法军共同包围华莱士的苏格兰军队,她赶紧送信给华莱士。大军压境之下,贵族们慌作一团,华莱士领兵出战,混战一场,短兵相接中,他意外发现了罗伯竟与英王勾结,不禁倍受打击。
伊莎贝拉为华莱士的豪情倾倒,来到驻地向他倾吐了自己的真情,两人陶醉在爱情的幸福之中。英王再次提出和谈。华莱士明知是圈套,但为了和平着想,他依旧答应前去。在爱丁堡布斯设计了阴谋抓住华莱士,并把他送交英王。罗伯对父亲的诡计感到怒不可遏,华莱士终于被判。伊莎贝拉求情不成,在英王临死前,她告诉英王她怀的不是王子的血脉,而这个孩子不久将成为新的英王。
华莱士刑前高呼“自由”震憾所有人。几星期后,在受封时,罗伯高呼前为华莱士报仇的口号,英勇地继承华莱士的遗志对抗英军。
英国已经统治苏格兰地区达300年之久,苏格兰现在仍然保持独立的宗教信仰和民族风俗习惯,始终没有被英格兰所同化,并且现在还闹独立。造成这一种局面的原因有很多。首先苏格兰和英格兰的祖先根本不是一个民族,苏格兰的祖先是从北方过来的凯尔特人以及维京人的一部分。而英格兰的祖先是从德意志过来的日耳曼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盎格鲁萨克逊人。
11世纪的时候,在大不列颠岛这个岛屿上,苏兰在北方建立了王国,英格兰在南方也建立王国,南方苏格兰用的是苏格兰语言,而南方的英格兰人用的是日耳曼式英语。从13世纪开始,两个国家就斗争不断,英格兰一直想吞并北方的苏格兰,但是由于苏格兰人民的顽强反抗,始终不能如愿。两个国家打归打,但是一直在通婚,这就为日后的合并奠定了基础。
1603年处女国王伊丽莎白一世病逝,她把英格兰的王位传给了她的侄孙,也就是当时任苏格兰国王的詹姆斯六世。詹姆斯六世瞬间成为了两个国家的国王。两国最终合并又过了一个世纪。
直到1707年英格兰答应为苏格兰偿还债务,两个国家才走在一起,组成了大不列颠王国。纵观世界历史,如果一个国家想要同化另一个国家的人民必须是通过战争来完成,但英格兰与苏格兰的联合是通过和平方式完成的。
1707年两个国家签订的联合方案中明确指出,英格兰不能把苏格兰当作殖民地来看待,两个国家是平等的。尽管苏格兰的地会地方议会被取消,但苏格兰人在英国的议会中占有指定的议席。
在英国中专门设有苏格兰事务大臣专门处理苏格兰地区的事务。
尽管现在苏格兰人用英语,但是他们的宗教信仰和民族文化基本上没有遭到破坏。地理上,苏格兰地处山地高原,地形复杂,尤其适合游击战争,致使英格兰人始终不可能通过战争的方式将其同化。英格兰想向苏格兰移民,但是没有人愿意去这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