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一体育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赛事中心

文章内容

弗洛基发现冰岛-弗洛基冰岛国家队

tamoadmin 2024-08-14
1.美国队长在哪拍的2.求北欧神话的历史和主要人物3.有关极地地区详细的人文、地理位置、介绍,要全面,我下周要用!!!急需!!!好的可以加分。4.介绍下大西洋海

1.美国队长在哪拍的

2.求北欧神话的历史和主要人物

3.有关极地地区详细的人文、地理位置、介绍,要全面,我下周要用!!!急需!!!好的可以加分。

4.介绍下大西洋海战(battle of Atlantic)

5.古代的航海家们是怎么导航的?

6.北极圈(地理名词)详细资料大全

美国队长在哪拍的

弗洛基发现冰岛-弗洛基冰岛国家队

美国队长(Captain America)是美国漫威旗下超级英雄,初次登场于1941年3月出版的《美国队长》(Captain America Comics)第1期,由乔·西蒙以及杰克·科比联合创造,被视为美国精神的象征。本名史蒂文·“史蒂夫”·罗杰斯(Steven “Steve” Rogers),1920年7月4日出生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区,原本是一名身体瘦弱的新兵,在接受美国的实验改造后变成了“超级士兵”,这使其力量、速度、耐力等各项体能都远超出于常人,且还被美国赋予了由世界上最坚硬的金属之一——吸音钢制成的盾牌,从此史蒂夫以美国队长的身份,为美国及世界在二战中立下显赫战功,后来在二战尾声的一次行动中,美国队长与宿敌红骷髅战斗,并掉入大海之中被冰封近70年,直到被神盾局发现并解冻后才加入了复仇者联盟,此后在美国队长的领导下,复仇者联盟出生入死,赢得一次又一次近乎不可能的胜利。

在2014年的中,原美国队长史蒂夫·罗杰斯因遭反派铁钉(Iron Nail)的袭击导致血清流失而快速衰老,他选择由猎鹰(Falcon)山姆·威尔逊(Sam Wilson)继任美国队长。

创作背景

美国队长

美国中最“主旋律”的超级英雄,非美国队长莫属。他用国名当做头衔,制服是红白蓝加上明亮的星星;一面同样颜色的盾牌就是他的武器。没错,他的诞生,正是源于爱国主义的目的。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亚战场打得如火如荼,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此时却尚未参战。尽管如此,其国内反法西斯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在这风雨欲来的多事之秋,公司(Timely Comics,后来的Marvel)及时推出了一位爱国者,一位代表着美国精神的英雄——美国队长。

1941年3月,距离珍珠港发生还有9个月的时间。一本名叫《Captain America》的于此时创刊,一位爱国主义与美国精神的象征诞生了。他身穿红白蓝三色的星条服装,手持盾牌——这就是美国队长的首次登场。编剧乔·西蒙和画家杰克·科比合作,创造出了这样一位美国偶像。他甚至在创刊号封面上,就用愤怒的铁拳的揍了!(**版将这一幕改为表演,并如实再现了原封面的) 美国队长从来没有在别的刊物上试刊行,而是直接推出独立,这在当时是不寻常的——Timely Comics的老板马丁·古德曼(Martin Goodman)刚刚见到这个人物的设定稿,就断定他一定会大获成功,于是立刻给了美国队长独立表现的机会。事实证明,这是完全正确的,充满美国主义色彩的美国队长在推出后大受欢迎。

美国队长是一名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他名叫斯蒂夫·罗杰斯(Steve Rogers),原本是一个瘦弱的青年,为了报效国家,他自愿参加军方的秘密,注射了一种秘密血清,成为超级士兵。然而就在此刻,纳粹间谍了发明药物配方的教授,让斯蒂夫成为唯一的超级战士。在的安排下他以普通大兵的身份作为伪装,在军中同敌人作战。

美国队长

美国队长不是天生的英雄,也没有不死之身(这也是他需要盾牌护身的原因),他只是比一般人坚强、勇敢、机智。他直面德意日轴心国敌人,让的主题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当美国正式宣布参战之后,美国队长更是不遗余力的投入到了战争中。这些描写英雄们打击敌人的书也同补给一起送到了前线,成为军中的精神食粮,激励着士兵们英勇奋战。虽然同期也出现过不少和美国队长风格相似的作品,但美国队长是众多同类作品和二次大战期间中最突出、最受欢迎的超级英雄。

而随着战争的结束,美国队长仿佛失去了战斗的目标。他淡出了世界,一直到了60年代才真正重新回到中来。但是社会情况已经同他所熟悉的善恶分明的世界不一样了,爱国主义也已经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尽管他历经了许多不同的战斗,但这个真正的美国英雄对抗法西斯敌人的事迹依然为人们所怀念。

角色档案

美国队长的力量,感官,反应能力等身体机能已经达到了人类所能达到的潜能极限、并拥有非凡的领导才能;超强的武术格斗技巧,主要是非体育竞技类的街头格斗版西洋拳击(包含一定的腿法在内),队长虽然会被所伤,但是其异于常人的体格会把对普通人来说致命的浅浅的嵌在肌肉上,虽然会流血,但对队长的行

队长击碎铁人盔甲

动影响并不大,就像我们摔倒擦破皮一样,拥有超乎常人的自愈能力,并且不会感到疲惫。

美国队长原本没有超能力,是个瘦弱的年轻人,借由超人士兵血清刺激其人体潜能,使之转化为“完美”的姿态。因此美国队长具有高度的智能、常人远所不及的力量、敏捷、敏锐度、体格。他能够在没有任何的状态下卧推1200磅(545kg)的重量。血清也强化了他的新陈代谢机能、能够将肌肉中的乳酸等有造成疲劳的物质完全代谢掉,这赐给了他正常人完全无法想像的耐久力,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内跑完1英里(每秒26.6米)等,最高时速可高达48公里[5] 。也正是因此,使他能够以死状态被冰封了数十年后复生。美国队长的体细胞对酒精和毒素免疫,不会喝醉,对于绝大多数的疾病也具有免疫力,且血清也使他延缓老化。

“Streets of Poison”这集故事中,确认了罗杰斯的肉体会规律性自动分泌超人士兵血清。

精神方面,罗杰斯丰富的战斗经验将他训练成了一个高明的战术家,以及优秀的战场指挥官,队友们在战斗中往往都会服从他的指挥。罗杰斯的反射神经与感觉器官都十分的敏锐,这使得他

队长与浩克埋身格斗

能够毫无阻碍的习得各种武艺(拳击、柔术、合气道、柔道),并靠着他超人的运动能力在实战中视战术需要随意组合成为一种高度洗练的战斗风格,也可使他的灵活度足以闪躲。

在混战中他最能够发挥实力,就算是有时遇上远比他强大许多的敌人,依然能够将之击败。就算是在“惊奇”的世界中,他也始终被公认是宇宙中众多超级英雄里最强的近身战高手。

此外他曾多次持有雷神的雷神之锤,证明了他拥有着高洁的品格。

也由于罗杰斯的对美军无比熟悉,因此他能够对美国国防部高度机密的作战方案给予详细的建议。身为世界上最有名的超级英雄的一员,也使得他能够在广泛的社交活动中进行间谍工作,也与神盾局(S.H.I.E.L.D.)保持着联系。另外他在广告艺术、画、教育(高中历史)、执法机关等方面也都有相当成就。

能力

自身能力

美国队长拥有人类巅峰体能,有着超强的力量、速度、耐力和反应能力,他也是地球上最好的格斗高手之一。美国队长的主要武器是一个盾牌,由原始亚德曼金属(Proto-Adamantium)制成,几乎坚不可摧,可用来攻击或防守。

美国队长精通美式拳击和柔道,并结合不同武术创造出独特的武术风格。他每天都会进行严格的训练,包括有氧运动、举重、体操和模拟实战等训练,以保持自己的巅峰状态。

武器

美国队长的唯一武器是一个画有星形的圆盾牌。这盾牌是由被称为“振金(吸音钢)”(Vibranium)的罕有金属之合金所制成,马龙麦克连恩博士因意外而制作出了以奈布林为主原料的合金,然而因为其制造过程属意外所以其原料比例和合金过程全部不明,它有着吸收能量的功能而且是“漫威”宇宙最硬的材质之一。长年的训练令他能够人盾合一,可以百发百中地掷出盾牌,无论是狙击、反弹敌人攻击、跳弹式攻击、连续打击多个目标、或是飞掷转向至敌人背后攻击都完全不是问题。他遵循“不”的原则,在二战后都没有使用过枪类等轰天炮,除非是迫于自卫。

人物解读

1941年,纳粹德国的军队已经长驱直入苏联,兵临莫斯科城下;日寇在中国进行着一波又一波的大规模扫荡;美国空军志愿队——飞虎队已经飞向中国,支援抗日战争……

在欧亚的战火映照下,美国国内的反法西斯呼声虽然越来越强烈,但人们还在犹

豫究竟要不要参战。然而,世界的走向不会因为政客的考虑而放弃自己的立场,也不会因为大众的争论而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在这山雨欲来的多事之秋,及时公司(后来的Marvel)推出了一位爱国者,一位代表着美国精神的英雄——美国队长。他的故事如下:

当时的形势已经是战云密布,为了避免一旦开战后美国士兵牺牲过多,在罗斯福总统的命令下,一个代号“重生行动”的绝密开始了,也就是所谓“超级士兵”的秘密研究。一个名叫斯蒂夫·罗杰斯的青年被选做了实验品——他瘦骨嶙峋,完全不符合征兵条件,在爱国心的驱使之下,Steve加入了这个——如果一个像Steve这样瘦弱的人都可以成为超级士兵,那么一支由美国陆军的精英改造而成的超级部队岂非所向无敌?

的核心是一种被称作“超级士兵配方”的药物,由转投美国的德裔科学家莱因斯坦博士所研制。Steve发生了惊人的改变:他变得高大、强壮,堪称人类中最完美的标本。当然,这个拥有金发、蓝眼、健美的体格、坚强的意志的战士,正好符合纳粹哲学中的所谓亚利安超人的形象——区别在于,他为美国而战。

看起来实验非常成功。然而罗斯福并没能得到他的超级部队——就在此时,一名纳粹间谍枪杀了莱因斯坦博士,超级士兵的秘密也随之而去。

作为唯一的成品,Steve被包装成为宣传的偶像——“美国队长”。他不再是普通的士兵,而是刻意制造的。他的制服是美国国旗的颜色:红白蓝,加上明亮的星星;一面同样颜色的盾牌就是他的武器。他的传说在前线的将士中流传,而他本人在充当美国队长的同时,也化名福特·雷赫,作为普通的大兵和其他的人们一道奋战。

正如当时绝大多数的英雄一样,队长也有自己的小助手——巴基·巴恩斯。按照通常的说法,当年这个勉强刚够从军年龄的孩子无意中发现“雷赫”就是美国队长,于是被吸纳为队长的副手,和他一同出生入死,浴血奋斗;随着那段被时间所尘封、被纪念所掩藏的历史揭开,一个真实的Bucky才出现在世人面前:他并不是天真的新兵蛋子,而是经过特别挑选和专门训练,以配合美国队长,代替这个国民偶像完成“肮脏”行动的精英。人们从不曾怀疑这个在无数宣传画上站在队长身旁、脸上总是挂着灿烂笑容的孩子,从不曾认为除了盾牌和拳头以外,从不持枪或用剑的队长需要的武器——除非某人就是他的武器。

在德国投降前不久的战斗中,为了阻止德军的超级火箭发射,Bucky英勇牺牲,美国队长则随着爆炸被抛到了冰冷的北海里,冰冻起来。他们的似乎凝固在了历史的那一刻。

1964年,美国走过了战后的甜蜜和麦卡锡主义的恐怖,一个更加年轻、更加自由的时代就在前面。刚刚组建的英雄战队“复仇者联盟”(The Avengers),在北海中发现了一块巨冰,里面竟然封冻着人们以为早已牺牲的队长——由于超级士兵配方的力量,他在低温下虽然昏迷不醒,但仍然活着。复仇者们力邀这个人物加入,无处可去的美国队长当然也没有理由拒绝,担任了复仇者们的领导,毕竟他的战斗经验和领导才能都是无人可比的。自此时起,复仇者战队才真正成为一支合作紧密、目标明确的战队,美国队长也理所当然的成了战队的核心和灵魂人物。

有了美国队长这个金字招牌,经过钢铁侠Tony Stark的牵线搭桥,复仇者和美国达成了协议,其行动不受任何官方阻碍,因此迅速成为极受尊敬的英雄战队。战队成员们考虑到美国队长的威望,觉得能够为战队的名声带来很大好处,因此决定授予美国队长“创立者”的地位。由于美国队长的名气实在太大,在人们眼里,美国队长几乎成了复仇者的代表形象。

然而,从七十年的沉睡中苏醒,这个老兵面对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尽管由于超级士兵配方的作用,Steve的身体始终保持着年轻的巅峰状态,但在他的内心,始终是那个二战时期的老兵。那是一个黑白分明的时代,但如今的世界已经是深浅不一的灰色。每一次行动,每一场战斗,他都不得不质问自己,这样做是否正确?他究竟在为谁而战、为何而战?

他有新的同伴和朋友——特工组织“神盾局”的领导尼克·弗瑞、复仇者的重要成员“钢铁侠”托尼·史塔克、独往独来的侠客“猎鹰”……但是他不属于他们。他虽然为神盾组织工作,但并非毫无选择地为他们卖命;他始终在为了巴基的死而自责……

美国队长的那身国旗颜色的制服:从明艳的大红色靴子到头罩两侧的小翅膀,胸口和脑门上还有蓝地白色的标记,仿佛暗淡了它的色彩。从前一切都很简单,只需要挥拳猛揍那个自称德国元首的奥地利小胡子就够了;但如今他的面前是躁动,混乱,“要不要作战”的呼声,两大阵营之间的冷战,还有一个名为“越南”的可怕泥潭。当总统因为水门下台,队长突然发现,他再没有什么可以信仰:现实的怪物吞噬了那个天真、正义的世界,而他却被抛弃在了这个变化之外。

接下来的二十年中,队长始终在找寻着自己的存在意义,也先后同宿敌红骷髅,以及各种各样的恐怖分子作战;但尽管有着“超级士兵”的头衔,他终究只是一个人,一个各方面臻于完美的凡人。他没有神奇的超能力,也不可能出现在所有地方,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因此,在那一天,他只能站在废墟上,和纽约的其他英雄们一起,潸然泪下。

时为2001年9月11日。

作为一个士兵,

美国队长

他无法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但是对美国队长来说,只有一件事情是肯定的:绝不能够示弱,否则就是敌人的胜利。掩埋了泪水和怀疑,他再一次接到了新的任务;无论世界如何改变,他依然是他自己。

几十年来,他依然在最前线奋战,但对许多人来说,美国队长更重要的存在意义,是作为一个符号,一个自由的标记——尽管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但就这一点而言,和四十年代并无区别。公众仍需要他们的美国偶像,可他们也渐渐发现,这个偶像已是他们曾祖父那一辈的人了。

“国家安全”,这个词在“911”之后,被拿来当作一切限制个人自由的招牌。人们妥协了。既然有了先例,那么自然会有后来者——当几位少年英雄因为粗心大意,不慎导致包括一所学校在内的大量平民伤亡时,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新的法令,强迫每个超能力者必须登记注册。受此影响最大的是那些具有“秘密身份”的英雄们:他们担心这会增加他们的秘密泄露的机会,危及他们自己和其家人的安全。

英雄们分成了支持和反对法案的两派。神盾组织的新任领导要求美国队长带领复仇者战队前去捉拿不合作的英雄们,被他拒绝。虽然美国队长早已向大众公开宣布自己就是Steve Rogers,并没有什么秘密身份,但作为美国队长,当英雄们的人身安全再也得不到保证,当这些为国而战的人的自由遭受践踏时,他站了出来,抵制这项法案,成为反对派的一面旗帜。

两派英雄展开了激烈的战斗。Steve面对的是复仇者联盟中的战友,“钢铁侠”Tony Stark,他站在内战的另一方。从昔日的好友到对峙的双方,他们都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当的。然而理念的差异,最终唯有通过暴力来解决,自有历史以来莫不如此。

尽管内战中,美国队长一方渐渐占了上风,但当他目睹内战造成的破坏,意识到这样的战斗,恰恰证明了对方的观点——英雄们带给人们的是损害时,他停止了抵抗。作为美国队长,他从未在战场上投降;但作为Steve Rogers,他不愿再带给民众更多的痛苦了。

这个曾经打败过、东条英机,消灭过不少纳粹余孽、击败过各种各样的恐怖分子和超级罪犯的老兵,第一次放弃了战斗。他随即遭到逮捕;这个昔日的战争英雄,成了一名等候着审判的战犯。他所钟爱、所奉献一生的国家,将要以叛国的罪名指控他。

他没有来得及听见这些指控。

在前往纽约联邦法院的途中,当Steve被押往审判法庭之时,狙击手的枪口对准了他。即使在中弹之后,这个经历了无数枪林弹雨的人想到的也是疏散群众。然而,在混乱之中Steve的旧同事兼女友Sharon Carter在被洗脑之后,在近距离向他连开了三枪。

美国队长

美国队长没有倒在战场上,而是倒在自己国家那通向审判的冰冷台阶上;他不是被敌人的命中,而是被他的所爱背叛,死在冷枪之下。

没人会相信为他们奋战了几十年的美国队长会死。然而他死了。因为这个不老的美国偶像已经老去,已经不属于这个时代。他不知道什么是纳斯卡赛车、MySpace,不知道Youtube;作为一个战士他唯一知道的是战斗。为了那些嘲笑他的人们而战。

如今Steve静静地躺在神盾组织的实验室里,他的躯体如九十岁的老人般干瘪枯朽,因为超级士兵配方不会作用在没有生命的组织上。然而,在纪念馆里,人们看到的却是美国队长依然如故的遗容;在谎言之下,被公众抛弃的偶像,又再一次地焕发了青春。

无论如何,人们相信,美国队长还会回来。他还会继续手拿盾牌,永远站在最前线。

Steve Rogers,又名美国队长。

1918-2007。

美国队长实为九头蛇秘密特工,从小就被招聘[自从主世界earth 616 与终极宇宙earth1610 相撞后,全新全异宇宙成为主世界,九头蛇队长(黑化美队)就是这个新主宇宙里的美队]。

主宇宙剧情

史蒂夫·罗杰斯于1920年7月4日[1] 出生于美国纽约的布鲁克林区,是爱尔兰移民的后裔,原本是一名普通的美术科学生。出身于贫民区的他身体瘦弱,战时他想投身军队为国效力,却因为体质而被拒绝。当时美国军队正在开展超级士兵(Operation: Rebirth),即将药物注入普通人体内,使之成为超级战士。作为二战时期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成功的案例,Steve就此成为了美国队长(Captain America)。

后来这个仍有继续,制造出黑人美国队长Isaiah Bradley。在Grant Morrison编写的X战警故事中,更将这个实验连接到金刚狼的身世,美国队长是一连串Weapon Plus的第一代成品Weapon I,而第十代的结果Weapon X就是金刚狼。

二战

注射超级士兵血清后,被维塔射线照

在二战期间,Steve活跃在战场上,主要敌人是纳粹德军恐怖活动头目红骷髅(Red Skull)。如说美国队长代表的是美国坚持的精神和信念,那么他的敌人就都是一些相反的概念,纳粹党、新纳粹党、无主义及恐怖主义组织。最初Steve所持的盾是风筝形的,后来才换上圆盾,也以圆盾成为可守可攻的武器。在军队中Steve认识了James Buchanan Barnes,被他知悉了自己的身份,于是Steve让他成为自己的助手,绰号Bucky(实际上Bucky是军方为Steve安排的助手)。1945年,在和泽莫男爵(Baron Zemo)的一场空战中飞机爆炸,Steve和Bucky就此失踪。二人的尸首都没有被找到。

Steve本人从没想过要成为英雄,在刚成为美国队长时也没有料到这个角色对其他人而言有多么重大的意义。后来这个角色已经是美国精神的象征,同时逐渐变成担当者越来越沉重的责任。在Steve和Bucky失踪之后,为了不让美国队长这个鼓舞士气的精神象征就此消失,杜鲁门总统选择代号为Spirit of '76的超级英雄William Naslund接任美国队长的角色,Fred Dis担当第二任Bucky,继续与纳粹和日本作战。

然而,在次年一次制止暗杀肯尼迪总统的行动中,Naslund不幸阵亡。继任者为参加了同一行动的Jeff Mace,他本是记者,受美国队长形象激励成为超级英雄“爱国者”,1946年接任成为第三任美国队长,1949年卸任。他担任美国队长期间,第三任Bucky受伤,他的女友Betsy Ross接替成为副手。卸任之后,他与Betsy结了婚。

第四任美国队长William Burnside也被称为“50年代美国队长”。他从小就是美国队长的狂热粉丝,为担任美国队长而注射了超级士兵血清,甚至按照Steve的样子整容,连名字都改成了Steve Rogers。然而,他注射的血清不幸是有瑕疵的版本,再加上并未经受射线照射稳固血清的作用,他精神受损,变得极具暴力倾向,最终做出危害社会的行为,因此被捕。

复仇者

1964年,刚刚成立的复仇者联盟成员在找寻脱队的绿巨人途中遇上了亚特兰蒂斯的拿摩王子,由此引发了复仇者历史上最重要的:美国队长归来。Steve在二战末期为了阻止德军的超级火箭发射,随着爆炸被抛到冰冷的北海里冰冻起来,但仍然活着。拿摩和复仇者们救了Steve,他醒转之后才发现如今已不再是40年代,世界已经物是人非。复仇者们力邀这个人物加入,无处可去的Steve当然也没有理由拒绝,成了复仇者们的队长。

美国队长使用无限手套

因为加入了复仇者,Steve所面对的敌人更多元化,参与的故事也更多。除了复仇者以外,Steve也有了不少战友,例如第一个黑人英雄猎鹰(Falcon)、旧战友Nick Fury等。Steve亦加入了神盾局(S.H.I.E.L.D.)。Steve认为自己是为纯粹的美国梦而战,因此在国会希望他成为的傀儡时,他拒绝了,为此褫夺了他美国队长的身份。这段时间里,任命“超级爱国者”John Walker担当美国队长。然而他被敌人陷害至精神失常,不得不将美国队长之位交还Steve。Walker痊愈之后的代号为“美国特工”(U.S. Agent)。

重逢

《复仇者解散(Avengers Disassembled)》讲述绯红女巫(Scarlet

重生

动画

在2006年发行的DVD动画**终极复仇者2里,美国上尉被取消领导权时被蚁人取笑成了“美国士兵”(Private America)。

电视

在70年代,美国队长曾开拍了两套电视**:“Captain America”和“Captain America II: Death Too Soon”。

**影评

这是《美国队长》中斯蒂芬问博士为什么选择他做超级战士时,博士回答他的话。力量有很多意思,也能被引申成很多含义:权势、金钱、名誉乃至很多人们追求的东西,但当我们拥有它时,我们又会怎么做呢?刚刚成为超级战士的队长为了给国家筹集更多的军费而沦为商界的舞男,一场场商业演出冲击着他的心灵,他可以选择另一条路——回到实验室继续做小白鼠,但是一次突如其来的改变了他。他的好友所在的107步兵团被敌人袭击,好友生死未卜,而我们的超级战士毅然踏上了拯救部队的道路,他一个人冲进敌人的基地中,解救了400多名战友,与他来营地时演出相比,他回来时迎接他的不再是抛到台上的西红柿,而是雷鸣般的掌声。我想把这一次的战斗称为队长的成名之战,因为这次战役之后,他真正赢得了他的战友、他的国家、以及他的爱人的肯定,也因此与志同道合的战友们组建了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令敌人闻风丧胆的队伍。从此队长不在孤单,从此队长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网络作家梦入神机在他的作品《阳神》中写到过,刺客之道以寡敌众是勇气,刺客之道杀身成仁也是勇气,如果用中国传统文化给队长下一个定义的话,能形容他和他的队伍的最恰当的形容词就是刺客这个词。从他的好友死去到他为了保护城市而驾驶飞机入海,都体现了他们舍己为人的精神,而美国队长这个人其实却变成一种精神在流淌。影片的后半段有一个镜头是一个拿着仿制的美国队长盾牌的孩子带着一群孩子在街上疯跑,我想这就是队长精神延续的体现。不知是不是效果的原因,同去的同时都说没有太大的兴趣。的确,在整部影片之中为数不多的3D效果是非常让人失望的,平淡的剧情和并不明朗的感情线也是会让观众昏昏欲睡的原因,但是当硝烟与战火刺激我们神经的时候,我想我们身体中的某个神经也许会被触动,从而理解队长精神的存在。影片的最后队长在昏睡了70多年之后苏醒让观众觉得非常的突然,不过以科学能解释,在低温下,人会减少衰老的速度,联想到队长驾驶飞机是经过北冰洋飞往纽约的,而飞机坠落正是在冰雪覆盖的地带,也许能让人明白一些事情的原因。影片最后那句“只是差了一个约会”的台词,也许是对结尾的转述,也许是续集的开始,但是我想无论队长是否存在,他的精神一定会延续的,我想这就是麦克阿瑟将军所讲的的那句“老兵永不死,渐渐凋零”的真正含义。

作者

《美国队长》(Captain America)是由乔·西蒙(Joe Simon)与他的最佳拍档杰克·柯尔比(Jack Kirby)共同创作系一列书,乔·西蒙出生于犹太家族,1939年开始他的创作,年轻的乔·西蒙迅速窜红,他和和柯尔比携手创作的《美国队长》于1940年年底出版。

当时的欧洲和亚洲战云密布,美国却置身事外,有许多美国人都担心德国的威胁。1年后,发生举世轰动的珍珠港,终于把美国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队长》以诙谐的手法描述主角制伏,风靡一时,被形容为美国精神的象征。

美国时间2011年12月14日《美国队长》作者乔·西蒙(Joe Simon)在纽约的家中辞世,享年98岁。

求北欧神话的历史和主要人物

起源

最早的北欧神话都以歌曲的形式出现。公元前,这种关于“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时期的志怪的传说,即已在北欧的日耳曼部族里流传。到中世纪,冰岛学者用文字把它们记载下来。现在可以查考的主要有两部《埃达》(这个词的含义无从考证。有人认为它的意思是“诗”;另有人认为它是冰岛南部学术中心奥迪的变音,可能表示“奥迪丛书”的意思):一是冰岛学者布林约尔夫·斯韦恩松于1643年发现的“前埃达”,或称“诗体埃达”,写作时间大概在9至13世纪之间,它包括14首神话诗;一是“后埃达”,或称“散文埃达”,由冰岛诗人斯诺里·斯图鲁松(1178~1241)在13世纪初期写成。它是“前埃达”的诠释性著作。

神族与奇幻生物

北欧神话是个多神系统,大致上可分成四个体系:巨人(Giants)、诸神(Gods)、精灵(Elves)以及侏儒(Dwarves)。

 巨人是最早的生命,生出了诸神,但同时也是众神最大的敌人,可以将之理解为人格化的自然力量。神分为两个部族,以主神奥丁(Odin)为首领的阿萨神族(Aesir)以及以大海之神尼约德(Njord)为首领的华纳神族(Vanir),其中主要神有十二个。精灵及侏儒属于半神,他们为神服务,属日耳曼地区的特殊创造。

创世神话

世界初开之际,没有天也没有地,在浓雾中,只有一道金伦加 (Ginnungagap) 鸿沟,鸿沟之北为“雾之国”尼福尔海姆(Niflheim),其中有泉名赫瓦格密尔(Hvergelmir),是所有河水的源头,据说其中一条河的水带有剧毒。鸿沟之南是“火之国”穆斯贝尔海姆(Muspelheim)。在热气与寒冰的交错中,诞生了霜巨人之祖尤弥尔(Ymir)和一头名为欧德姆布拉(Audhumbla)的巨大母牛。尤弥尔吃着欧德姆布拉分泌的奶水维生,而欧德姆布拉则舔食寒冰上的盐粒。

 之后,尤弥尔的身上变出了智慧巨人密米尔(Mimir)和女巨人贝丝特拉(Bestla),这是霜巨人的家族。另外,在母牛的舔噬下,冰中则出现诸神之祖布利(Buri)。布利生下包尔(Borr),包尔和女巨人拉(Bestla)生下了奥丁(Odin)、威利(Vili)、菲(Ve)。巨人族和诸神相当不合,双方挑起战火。后来尤弥尔被诸神所杀,巨人族战败,剩下的巨人逃往约顿海姆(Jothuheim),并继续对诸神抱持着恨意。

 诸神拿尤弥尔的身体来布置出大地和天空。尤弥尔的头颅化为天空,脑髓为云,身体成了大地,血液成为海洋,骨骼变成山脉,毛发变成树木。当尤弥尔尸身腐烂长出蛆,这些蛆就变成了精灵及侏儒。奥丁命四个具有怪力的侏儒支撑著天空的四角。尤弥尔的眉毛则被用来造成墙壁用来围住“中间世界/中庭”(Midgard,米德加尔特)。然后奥丁又捕捉穆斯贝尔海姆的火焰,将他们化为星星、月亮、太阳,并订定了四季的运行。诸神又取来梣木枝造成男人,用榆树枝造了女人。男的取名“阿斯克”(Ask),女的叫做“恩布拉”(Embla)。奥丁给他们生命和灵魂,维利给他们理性与动作,菲给他们感情、仪表和语言。这就是人类的始祖。

末世神话

北欧神话的一大特色就是世界最终是会毁灭的,这就是诸神的黄昏。这场战役无可避免,也注定众神必定失败,但即使如此,北欧的众神依然坦率的面对这最终的结局。而在世界灭亡之后,残存的神会再次建立起新的世界。

主要人物

北欧神话是一个多神系统,大致上可分成四个体系:巨人,神,精灵以及侏儒。其中巨人创造了世界,生出了众神,但同时也是众神最大的敌人。神分为两个部族,以主神奥丁为首领的阿西尔部落(ASIR)以及以大海之神尼奥尔德为首领的瓦尼尔(Vanir)部落,其中主神有十二个:

大神·奥丁(Odin)

奥丁是众神之王,世界的统治者,又有“天父”之称。他头戴大金盔,肩上栖息着两只神鸦,分别象征“思想”和“记忆”。它们每天早上飞遍全世界,回来向奥汀报告它们的见闻。奥汀脚下蹲伏着两只狼,名为“贪婪”与“欲念”,专司警卫之责。为了增加聪明才智,预测未来,更好地进行统治,奥汀一心要喝智慧井里的水,即世界之树——Yggdrasil根旁的圣泉。但守护这口井的巨人弥米尔要他以一只眼睛作为代价,奥汀不思索,当即挖掉一只眼睛。喝了井水后,就变得博学多才。他发明了北欧古文字(罗纳),司命运的仙女即用这种文字把命运记载在盾上。

弗丽嘉(Frigg)

弗丽嘉是爱神,掌管婚姻和家庭,奥汀的妻子。在天堂和冥府中都有统治权。她容貌美丽,金色的头发中间夹着白色的羽毛。身着束着金色腰带的白袍,腰带上挂一串钥匙。她喜欢漂亮的服装和闪光的珠宝。她偷了奥汀的黄金去买一串贵重的项链。奥丁发现后,愤而出走。宇宙随即为冰霜巨人所统治,严冬窒息了一切生机。直至七个月后,奥汀回到阿斯加尔德,这场危机才过去。

索尔(Thor)

雷神,主神奥汀长子,大地女神弗奥琴之子。索尔身材魁梧,臂力过人,他长着一双豹眼、满脸红胡子。索尔衣着简陋,不过他的腰上束着一条魔带,这条魔带使他的力气加倍。索尔戴着铁手套,执着米奥尔尼尔( Mjollner )魔锤。索尔常年在东方防御冰霜巨人和巨蟒的侵袭,保卫众神祗的家园。索尔刚正不阿并敢于顶撞奥丁,索尔脾气暴躁但豪迈行侠。众神末日来临时,雷神索尔与米德加尔德巨蟒(格拉弗维尼尔)再战,与巨蟒同归于尽。

西芙(Sif)

西芙是力量之神索尔的妻子,土地和收获女神。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她有一头金色的长发,闪耀着比金子还要美丽的光泽。西芙女神为此感到非常的自豪,经常坐在她的花园中梳理那一头金发,这就引起了洛基恶作剧的念头。洛基在西芙睡觉的时候,把她引以为傲的一头金发剪得一干二净。洛基的恶作剧使得西芙非常地悲伤。就在西芙嘤嘤地哭泣的时候,力量之神索尔回到了家中。索尔马上知道这是洛基干的坏事,于是冲出家门抓住了洛基,准备把他身上的骨头拆下来。洛基疼痛彻骨,拼命求饶:发誓去找侏儒国中的能工巧匠,为西芙打造一副一模一样的能够自由生长的金子头发。

弗雷(Freyr)

弗雷是丰侥、兴旺、爱情、和平之神,美丽的仙国阿尔弗海姆的国王。一说他与巴尔德尔同为光明之神,或称太阳神。他属下的小精灵在全世界施言行善。他常骑一只长着金**鬃毛的野猪出外巡视。都享受着他恩赐的和平与幸福。他有一把宝剑,光芒四射,能腾云驾雾。他还有一只袖珍魔船,必要时可运载所有的神和他们的武器。

洛基(Loki)

洛基是火神。巨人法尔勃蒂之子、奥汀同母兄弟,洛基是冰霜巨人的后代,他长相俊美,但为人乖戾。他生下一些可怕的怪物,如芬里斯狼、米德加尔德蟒蛇等。他貌似和善,性实诡谲 , 经常出言不逊,同其他神争吵不休,惹事生非。开头他只是为戏谑而戏谑,如偷偷地剪下西芙的头发。后来他肆无忌惮地为非作歹,变成一个恶魔,甚至怂恿黑暗之神谋杀光明之神。他精魔术,神通广大,能在一瞬间把自己变成无数的怪物,后因他犯罪,被用铁链捆住。

提尔(Tyr)

提尔是战神,巨人希米儿之子。传说他是契约的担保人,盟誓的临护者。当其他的神同芬里斯怪狼开玩笑、把它捆绑起来的时候,提尔作为信用的保证人将手臂伸进狼的嘴里。狼发现搁绑它的众神实际上是设下圈套,立即咬断提尔的手臂。从此提尔成了独臂神。但他身佩宝剑,总显得威风凛凛。古代按剑盟誓的习俗即起源于北欧人对战神提尔的崇拜。许多传统的剑舞,都是为纪念战神而编导的。

弗蕾亚(Freyja)

弗蕾亚是繁育之神,掌管生育以及爱情,弗雷的妹妹。她十分慈祥,最为人所爱戴,因为冰天雪地里的人们热切盼望着春天的来临。她常浓妆艳服,花枝招展,有时全副甲胄,披挂上阵,率领众仙女为奥汀遴选死难英雄。在某些故事里,她和弗丽嘉是同一个神。

海姆达尔(Heimdall)

海姆达尔是神界的守护神。又名里格(Rig),满口长着金牙,眼光敏锐深远,能眼观四路,无论白天黑夜都能看三百里远,亦能耳听八方,俯伏在地上能听得见青草生长的嘶嘶声。他日夜守护卫在天界入口要道比弗罗斯特彩虹桥( Bilrost ),防御冰霜巨人的侵袭。他骑着金鬃马,肩背奥拉尔号角,遇有紧急情况便吹起号角,召唤众神祗前来应付。传说他是天界第一人。众神末日来临时,海姆达尔与火神洛基同归于尽。

巴尔德尔(Baldur)

巴尔德尔是奥汀的另一个儿子,光明之神。他才貌出众,满面春风。当他微笑的时候,人们都感到无比喜悦。他做过一个恶梦,预感到将遭人暗算。众神为此着急,奥丁便派出令官,严令一切鸟兽草木都不得伤害巴尔德尔。但令官没有传令给槲寄生,因为他觉得这种脆弱无能的植物不需要加以防范。火神洛基却利用这可乘之隙,用槲寄生做成利箭,煽动黑暗之神霍尔德尔出面,并扶着他的手弯弓瞄准,将巴尔德尔射死。

霍尔德尔(Hoder )

霍尔德尔是黑暗之神,一说为巴尔德尔的孪生兄弟,双目失明。他生性忧郁孤僻,阴险而又凶残,坚持与光明为敌。他受火神洛基指使,置欢乐的光明之神于死地。

其他神祇

I.女神格欧费茵 (Gevjon)

 女神格欧费茵通晓过去和未来。格欧费茵乔装成女巫来到瑞典,与国王居尔弗数度幽会后向他索要一小块土地。国王慨然允诺赠给她一昼夜可开耕出来的荒地。当夜,格欧费茵杖犁,由她的四个儿子变成的公牛拉犁,从瑞典中部犁走一大片土地移至丹麦,这块土地遂成为丹麦最大岛屿西兰岛,而瑞典中部被犁走的空洞涌入海水后遂成为瑞典最大的湖泊梅拉伦湖。

II.瓦利(Vale )

 主神奥丁之子。瓦利是林德与奥丁的私生子,他一出生即迎风就长,刚过一昼夜便能上阵打仗,他不洗双手也不梳头,直到抓住巴尔德尔的仇敌霍尔德尔,为光明神巴尔德尔报了仇。 III.林德(Rind )

 瓦利之母,主神奥丁的。林德曾再三拒绝奥丁的追求,先是推托叫他黄昏再来,然后布下森严守卫。奥丁再去时,她设计躲开,留下一条狗在自己的床上。最后奥丁施以法术蛊惑林德,遂得手。林德同奥汀生有一子,即瓦利。

IV.布拉吉(Bragi)

布拉吉是奥丁的儿子,诗神,一说为智慧、诗词、雄辩之神。他经常作诗颂扬伟大的人物和勇士。其妻伊敦也是阿斯加尔德的一位女神。她有一个宝盒,盒内存放着青春的金苹果。众神到了老年,只要尝一尝金苹果,便可以返老还童。在斯堪的纳维亚的祭祀筵席上,宾客们常用奉献给诗神布拉吉的牛角作为酒杯,开怀畅饮,发誓要建立功勋,在诗篇中永垂不朽。

V.凡赛堤(Forseti)

 真理与正义之神;巴德尔的儿子。

VI.伊登(Idun)

 青春女神;布拉基的妻子;阿斯嘉特万年花园的主人,掌管恢复青春的苹果。

VII .英灵殿瓦尔哈拉(Valhalla)

 奥丁神在人间的战场上挑选英勇善战的战士——准确的说,就是那些不怕死的人——以便让他们同诸神一道在世界末日的诸神黄昏(Ragnarok)之战中并肩作战。瓦尔基里(Valkyrie)就骑上快马上穿越云端,把挑选出来的武士送到瓦尔哈拉——奥丁神接待死者亡灵的殿堂。

 在英灵殿内,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人被称作“格斗者/恩赫里亚/英灵战士”(einherjar),他们每天都要面对面地进行实战操练,到了晚上他们又像没有受伤的人一样欢宴狂饮。这英灵殿的神话正体现了古日尔曼蛮族所向往的理想生活——白天战斗、晚上豪饮;无所畏惧地迎接挑战。

有关极地地区详细的人文、地理位置、介绍,要全面,我下周要用!!!急需!!!好的可以加分。

地理介绍:

北极 是指地球自转轴的北端,也就是北纬90°的那一点。北极地区是指北极附近北纬66°34′北极圈以内的地区。北冰洋是一片浩瀚的冰封海洋,周围是众多的岛屿以及北美洲和亚洲北部的沿海地区。冰冷的海水携带着冰山从北冰洋流入大西洋和太平洋。北极地区的气候终年寒冷。冬季,太阳始终在地平线以下,大海完全封冻结冰。夏季,气温上升到冰点以上,北冰洋的边缘地带融化,太阳连续几个星期都挂在天空。北冰洋中有丰富的鱼类和浮游生物,这为夏季在这里筑巢的数百万只海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同时,也是海豹、鲸和其他海洋动物的食物。北冰洋周围的大部分地区都比较平坦,没有树木生长。冬季大地封冻,地面上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夏季积雪融化,表层土解冻,植物生长开花,为驯鹿和麝牛等动物提供了食物。同时,狼和北极熊等食肉动物也依靠捕食其他动物得以存活。北极地区是世界上人口最稀少的地区之一。千百年以来,因纽特人(旧称爱斯基摩人)在这里世代繁衍声息。最近,这里发现了石油,因而许多人从南部来到这里工作。

1909年,两名美国人——罗伯特·皮埃里和弗雷德里克·都声称是自己首先到达北极,但是,谁也拿不出有力的证据。此后的各种研究证明,皮埃里至少到达过距离极点数千米的地方。

北极地区的范围

北极是指北纬66度34分(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区域,也叫做北极地区。北极地区包括极区北冰洋、边缘陆地海岸带及岛屿、北极苔原和最外侧的泰加林带。如果以北极圈作为北极的边界,北极地区的总面积是2100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部分占800万平方公里。也有一些科学家从物候学角度出发,以7月份平均10℃等温线(海洋以5℃等温线)作为北极地区的南界,这样,北极地区的总面积就扩大为2700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约1200万平方公里。而如果以植物种类的分布来划定北极把全部泰加林带归入北极范围,北极地区的面积就将超过4000万平方公里。北极地区究竟以何为界,环北极国家的标准也不统一,不过一般人习惯于从地理学角度出发,将北极圈作为北极地区的界线。

北极地区属是不折不扣的冰雪世界,但由于洋流的运动,北冰洋表面的海冰总在不停地漂移、裂解与融化,因而不可能像南极大陆那样经历数百万年积累起数千米厚的冰雪。所以,北极地区的冰雪总量只接近于南极的1/10,大部分集中在格陵兰岛的大陆性冰盖中,而北冰洋海冰、其他岛屿及周边陆地的永久性冰雪量仅占很小部分。

北冰洋表面的绝大部分终年被海冰覆盖,是地球上唯一的白色海洋。北冰洋海冰平均厚3米,冬季覆盖海洋总面积的73%,约有1000~1100万平方公里,夏季覆盖53%,约有750~800万平方公里。中央北冰洋的海冰已持续存在300万年,属永久性海冰。

北冰洋的冬季从11月起直到次年4月,长达6个月。5、6月和9、10月分属春季和秋季。而夏季仅7、8两个月。1月份的平均气温介于-20—-40℃。而最暖月8月的平均气温也只达到-8℃。在北冰洋极点附近漂流站上测到的最低气温是-59℃。由于洋流和北极反气旋的影响,北极地区最冷的地方并不在中央北冰洋。在西伯利亚维尔霍杨斯克曾记录到-70℃的最低温度,在阿拉斯加的普罗斯佩克特地区也曾记录到-62℃的气温。

越是接近极点,极地的气象和气候特征越明显。在那里,一年的时光只有一天一夜。即使在仲夏时节,太阳也只是远远地挂在南方地平线上,发着惨淡的白光。太阳升起的高度从不会超过23.5°,它静静地环绕着这无边无际的白色世界缓缓移动着。几个月之后,太阳运行的轨迹渐渐地向地平线接近,于是开始了北极的黄昏季节。

在北极太阳永远升不到高空中即使在仲夏时节它升起的角度也不超过23.5度。北极的年降水量一般在100—250毫米 在格陵兰海域可达500毫米降水集中在近海陆地上最主要的形式是夏季的雨水。

北极简史

古中国人在北极

继古爱斯基摩人向北迁徙之后,中、低纬度发展起来的古文明人也逐渐开始思考,他们所居住的世界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现今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最古老的地图,是考古学家发掘出来的巴比伦人的泥板地图。图上刻画着公元前2800年前巴比伦人心日中的世界模样。环形的河流围绕着圆形的大地,而巴比伦则处于世界中心的位置。

古代中华民族也同样经历过“以我为中心”的阶段,汉族人奉轩辕氏黄帝为祖先,后来发了大洪水,他的孙子鲧从天帝那里偷来“息壤”为老百姓治理洪水,事业未竟而被天帝所杀。鲧的儿子禹继续完成父亲的事业,也就是著名的“大禹治水”故事里所讲的事情。但是中国神话中的大禹,不仅是为民治水的英雄,而且也是一位周游世界的探险家。在完成治水工程后,大禹便派天神太章用脚步测量大地。太章从东极走到西极,测得长度为23.35万里又75步。大禹又派天神竖亥从北极走到南极,用一种叫做“算”的约6寸长的竹片测量大地,结果与东西距离完全相同。可见人们居住的大地应当是方方正正的,而自己处于四海环绕的正方形大地的中央,所以便合乎逻辑地自称为“中央之国”,即中国。

后来,大禹又亲自去天边探险,顺便开展外交活动。他往东到过“扶桑”,那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到过“九津”和“青羌”的原野,攀登高山到过“鸟谷国”、“黑齿国”和有九尾狐的“青丘国”。他向南到过“交趾”,翻越天气极热的九阳之山,到了“羽人国”、“裸民国”和“不死国”。往西去过西王母三青鸟居住的“三危山国”,见到了只饮露水不食五谷的人;还到过堆满黄金的“积金山”,见过“奇脑人”、“一臂三面人”。向北到过“令正国”、“犬戎国”,又穿过积石山,到北海拜访了兼任海神与风神的禹疆。大禹告别禹疆后本打算回家,却又在茫茫风雪中迷了路,反倒愈发向北走去,最后竟到了一个叫做“终北国”的地方。这个“终北国”,也许就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北极探险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记录。尽管这次记录出自于神话故事,尽管当时大禹的足迹可能远远没有到达北冰洋岸边,但这毕竟是炎黄子孙5000年文明史中与北极有关的并值得感叹的一笔。

古希腊人在北极

多数历史学家认为,文明人类将目光投向北极,最早是从古希腊开始的。

因为,据说北极圈首先是由古希腊人确定出来的。他们当时发现,天上的星星可以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处在世界的北方,一年到头都能看得见。而另外一组则在天顶附近及偏南的位置,它们只是随着季节周期性地循环出现。这两组星星之间的分界线是由大熊星座所划出来的一个圆,而这个圆正好是北纬66°33′的纬度圈,也就是北极圈。

事实上,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82~前500年)和他的学派极端鄙视大地是正方形或者矩形的说法,他们的哲学思维使他们坚定地相信,大地只有呈球形才是完美的,才能符合“宇宙和谐”与“数”的需要。

而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则为“地球”这一概念奠定了基础。他甚至考虑到为了与北半球的大片陆地相平衡,南半球也应当有一块大陆。而且,为了避免地球“头重脚轻”,造成大头(北极)朝下的难堪局面,北极点一带应当是一片比较轻的海洋。

于是,有一个叫毕则亚斯的希腊人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勇敢地扯起风帆,开始了文明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向北极的冲击。他大约用了6年的时间完成了这次航行,最北到达了冰岛或者挪威中部,可能进入了北极圈。公元前325年,毕则亚斯回到了马塞利亚(今法国马赛)。

冰岛、格陵兰岛的发现

毕则亚斯之后1200年,一个叫奥塔的古斯堪的纳维亚贵族于公元870年第一次绕过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最北端的海角,转过科拉半岛而进入白海。与奥塔差不多在同一时期,还有一个叫弗洛基的挪威人被派去到西北方向寻找新的土地,结果发现了冰岛。

而格陵兰岛的发现者是一名挪威海盗,叫红脸艾力克。他在当时已属挪威管辖的冰岛连续两次之后,被驱逐出境。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他只好把一家老小和所有的东西都装进一个无篷船里,怀着一线希望,硬着头皮往西划去。经过了一段相当艰苦的航行之后,他终于看到了一片陆地。当时的气候正处于全球小温暖期的最佳气候阶段(欧洲人称作“中世纪暖期”),可能使得像格陵兰岛那样的高纬度地区也变成适于生命的环境。红脸艾力克在那里住了3年,觉得那里是一块很好的土地,于是决定回冰岛去招募移民。为了使这个地方听起来更加具有吸引力,他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格陵兰,即绿色的大地。当然,当时格陵兰岛南部沿海地区的夏季很可能真的是一片苍翠的绿色。果然,一批又一批的移民携带着他们的家财和牲畜渡海而来。

此后,格陵兰岛发展得蓬蓬勃勃,生机盎然,在其鼎盛时期,居民点有280多个,人口达数千人,建有教堂17个,不仅与欧洲建起了通商关系,罗马教皇甚至还派人来征收教区税。

然而,500年之后,即公元1500年前后,随着世界气候的又一次波动(进入小冰期),那里的天气变得寒冷起来,于是这个曾经繁盛一时的世外桃源,渐渐进入沉寂状态。北极人类活动的这一个时期,可以称为自发的地域发现时期。

北极航线时期

北冰洋东北航线和西北航线的发现

由于马可·波罗的中国之行,使西方人相信中国是一个黄金遍地、珠宝成山、美女如云的人间天堂。于是,西方人开始寻找通向中国的最短航线——海上丝绸之路。当时的欧洲人相信,只要从挪威海北上,然后向东或者向西沿着海岸一直航行,就一定能够到达东方的中国。因此,中世纪的北极探险考察史是同北冰洋东北航线和西北航线的发现分不开的。

1500年,葡萄牙人考特雷尔兄弟,沿欧洲西海岸往北一直航行到了纽芬兰岛。第二年,他们继续往北,希望寻找那条通往中国之路,但却一去不复返,成了为“西北航线”而捐躯的第一批探索者。

从1594年起,荷兰人巴伦支开始了他的3次北极航行。1596年,他不仅发现了斯匹次卑尔根岛,而且到达了北纬79o49′的地方,创造了人类北进的新记录,并成了第一批在北极越冬的欧洲人。15年6月20日,年仅37岁的巴伦支由于饥寒劳顿而病死在一块漂浮的冰块上。

1610年,受雇于商业探险公司的英国人哈德孙驾驶着他的航船“发现”号向西北航道发起冲击,他们到达了后来以哈德孙的名字命名的海湾。不幸的是,22名探险队员中有9人被冻死,5人被爱斯基摩人所杀,1人病死,最后只有7人活着回到了英格兰。

1616年春天,巴芬指挥着小小的“发现”号再一次往北进发,这是这条小船第15次进入西北未知的水域,发现了开阔的巴芬湾。

1725年1月,彼得大帝任命丹麦人白令为俄国考察队长,去完成“确定亚洲和美洲大陆是否连在一起”这一艰巨任务。白令和他的25名队员离开彼得堡,自西向东横穿俄罗斯,旅行了8000多公里后,到达太平洋海岸,然后,他们从那里登船出征,向西北方向航行。在此后的17年中,白令前后完成了两次极其艰难的探险航行。在第一次航行中,他绘制了堪察加半岛的海图,并且顺利地通过了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亚之间的航道,也就是现在的白令海峡。在1739年开始的第二次航行中,他到达了北美洲的西海岸,发现了阿留申群岛和阿拉斯加。正是由于他的发现,使得俄国对阿拉斯加的领土要求得到了承认。但是,前后共有100多人在这两次探险中死去,其中也包括白令自己。

1819年,英国人帕瑞船长坚持冲入冬季冰封的北极海域,差一点就打通了西北航道。他们虽然失败了,但却发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事实,即北极冰盖原来是在不停地移动着的。他们在浮冰上行进了61天,吃尽千辛万苦,步行了1600公里,而实际上却只向前移动了270公里。这是因为,冰盖移动的方向与他们前进的方向正好相反,当他们往北行进时,冰层却载着他们向南漂去。结果,他们只到达了北纬82°45′的地方。

1831年6月1日,著名的英国探险家约翰·罗斯和詹姆斯·罗斯发现了北磁极。

1845年5月19日,大英帝国海军部又派出富有经验的北极探险家约翰·富兰克林开始第三次北极航行。全队129人在3年多的艰苦行程中陆续死于寒冷、饥饿和疾病。这次无一生还的探险行动是北极探险史上最大的悲剧,而富兰克林爵士的英勇行为和献身精神却使后人无比钦佩。

1878年,芬兰籍的瑞典海军上尉路易斯·潘朗德尔率领一个由俄罗斯、丹麦和意大利海军人员组成的共30人的国际性探险队,乘“维加”号等4艘探险船首次打通了东北航线。

1905年,后来征服南极点的挪威探险家罗阿尔德·阿蒙森成功地打通了西北航线。他们的成功为寻找北极东方之路的努力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

现存状况

全球暖化现象已经让北极冰川快速融化,使北冰洋的冰川一步一步与亚欧大陆和美洲大陆失去连接。尽管这对于海洋运输可能是件好事,因为这让大西洋与太平洋间出现新的航线,但是北极冰川的融化也可能引发加拿大与美国的领土争议。根据联合国与加拿大专家的说法,目前北极附近气温上升的速度,比地球其他地区快两倍,到2050年前,船只在夏季可以在加拿大北部航行。

这种情况可能让伦敦到东京的海上航程减为1万6千公里。从伦敦经苏伊士运河到东京需要航行2万1千公里,经过巴拿马运河则需要航线2万3千公里。从15到17世纪,许多海洋探险家曾试图从极地海洋地区向西北前往亚洲,并导致多数探险家丧生,但现在全球温室效应却可能开辟新的航道,越来越多极地海洋地带已经没有冰存在。

探索

直到19世纪末期,虽然有许多航海家都曾试图到达北极点,但他们却并没有把北极点作为当时的直接目标,而只是当作通往东方的必经之路。但是,征服北极点毕竟是他们最伟大的光荣梦想,这一梦想的实现随着北极航线的开通而变得更加令人急不可待。在新一轮征服北极点的竞争中,民族光荣与体育冒险精神已经超过了商业利益。更为重要的是,现代科学考察活动也开始渗透到北极探险活动之中。徒步征服北极点的光荣,归于美国探险家罗伯特·皮尔里。他在23年的时间里多次考察北极地区,终于在1909年4月6日上午10时把美国国旗插在北极点的海冰上。1937年,两个苏联人乘飞机第一次在北极点降落。从北极航线的开通到征服北极点的过程,可以称为北极点探险时期。

北极名称的由来

当你从赤道越往北走,你会发现天空的星星在你的头顶上越悬越高。直到你发现北半球天空中最大的星座——大熊星座(在我国称为北斗七星)正好悬在你的头顶上,你所站的位置也就是北极了。所以古希腊人说到北方总要和熊——arktos联系起来。而北极的名称"arctic"的意思就是”熊站在头顶的地方”。

居民 爱斯基摩人祖先来自中国北方,大约是在一万年前从亚洲渡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的,或者是通过冰封的海峡陆桥过去的。爱斯基摩人属于东部亚洲民族,与美洲印第安人不同之处在于具有更多的亚洲人的特征,他们与亚洲同时代的人有某些相同的文化特色,例如用火、驯犬及某些特殊仪式与医疗方法分别居住社会以地域集团为单位。首领多为萨满,行一夫一妻制。住房有石屋、木屋和雪屋。房屋一半陷入地下,门道极低。一般养狗,用以拉雪橇。主要从事陆地或海上,辅以和驯鹿。以猎物为主要生活来源:以肉为食,毛皮做衣物,油脂用于照明和烹饪,骨牙作工具和武器。男子和建屋,妇女制皮和缝纫。已使用现代渔猎工具,并乘汽艇从事海上,亦从事毛皮贸易。日益受到白人文化影响,在格陵兰地区已有80%的人移居小城镇;出现贫富分化,美国爱斯基摩人已有个别资本家。

从白令海峡到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经格陵兰岛一带,在北极圈生活的蒙古人种的一个集团。在身体上,文化上都适应于北极地区的生活。面部宽大,颊骨显著突出,眼角皱襞发达,四肢短,躯干大,不仅有这种形态,而且生理上也适应寒冷。但是外鼻比较突出,上、下颚骨强有力地横张着,因头盖正中线像龙骨一样突起,所以面部模样呈五角形。由于克服极端的环境生活,在人类学上引起注意。

民族历史

爱斯基摩人是北极土著居民中分布地域最广的民族,其居住地域从亚洲东海岸一直向东延伸到拉布拉多半岛和格陵兰岛,主要集中在北美大陆。通常西方人把爱斯基摩人分为东部爱斯基摩人和西部爱斯基摩人。西部爱斯基摩人指阿留申群岛、阿拉斯加西北部和加拿大西北部麦肯齐三角洲地区讲因纽特语的居民。这些地区的爱斯基摩文化深受相邻地区亚洲和美国印第安人文化的影响。

东部爱斯基摩人指北美北极地区的中部和东部讲因纽特语的居民。在西方人的眼光中,他们是典型的爱斯基摩人。东部爱斯基摩人的分布面积占整个爱斯基摩人居住范围的 3/4而人口却只占1/3。由于东部地区的自然没有西部的丰富,所以今天西部地区的爱斯基摩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都要比东部地区的高一些。爱斯基摩人居住地分散,地区差异很大,所以文化差异也很大。当人们不分青红皂白笼统地称之为爱斯基摩人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这些爱斯基摩人实际上说着不同的语言。当然,这些语言属于同一个语系,即现在所说的爱斯克兰特语。人们相信这个语系和东亚地区的某些语言有关系,只是至今还没有找到足够的证据说明这一点。

“爱斯基摩(Eskimos)” 一词是由印第安人首先叫起来的,即“吃生肉的人”。因为历史上印第安人与爱斯基摩大有矛盾,所以这一名字显然含有贬意。因此,爱斯基摩人并不喜欢这名字,而将自己称为“因纽特(Inuit)”或“因纽皮特(Inupiat)”人,在爱斯基摩语中即“真正的人”之意。

爱斯基摩人都是矮个子、黄皮肤、黑头发,这样的容貌特征和蒙古人种相当一致。近年来的基因研究发现,他们更接近西藏人。

爱斯基摩人是由从中国北方经两次大迁徙进入北极地区的。经历了14000多年的历史。爱斯基摩人祖先来自中国北方,大约是在一万年前从亚洲渡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的,或者是通过冰封的海峡陆桥过去的。他们与亚洲同时代的人有某些相同的文化特色,例如用火、驯犬及某些特殊仪式与医疗方法。由于气候恶劣,环境严酷,他们基本上是在死亡线上挣扎,能生存繁衍至今,实在是一大奇迹。他们必须面对长达数月乃至半年的黑夜,抵御零下几十摄氏度的严寒和暴风雪,夏天奔忙于汹涌澎湃的大海之中,冬天挣扎于漂移不定的浮冰之上,仅凭一叶轻舟和简单的工具去和地球上最庞大的鲸鱼拼搏,用一根梭标甚至赤手空拳去和陆地上最凶猛的动物之一北极熊较量,一旦打不到猎物,全家人,整个村子,乃至整个部落就会饿死。因此,应该说,在世界民族大家庭中,爱斯基摩人无疑是最强悍、最顽强、最勇敢和最为坚韧不拔的民族。

爱斯基摩人在过去几千年里,他们虽然生活得自由自在,并没有外人来打扰,但其发展变化却也极其缓慢,没有货币,没有商品,没有文字,甚至连金属也极少见,是一种全封闭式的自给自足,一种真正的自然经济,与人类历史上的新石器时代差不多。直到16世纪,西方持枪的者才发现了他们的存在。于是,毛皮商人、捕鲸者、传教士们接蹬而至,本来冷冷清清的北极,顿时变得热闹非凡,世界各国的报刊也频频出现“爱斯基摩”这个名字。

这些外来者带来的两种东西曾对爱斯基摩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金钱,这引起了爱斯基摩人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二是疾病,曾使爱斯基摩人的数量减少了许多。

现在,在树线(由于寒冷的气候条件,再往北就不可能生长树木了,有人把这条线而不是北极圈作为北极的界限)以北的当地居民总共还不到10万人,而外来居民却越来越多。生活在阿拉斯加北坡自治区的爱斯基摩人实在是者,因为这里有两个美国最大的油田,他们每年可以从石油公司那里得到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尽管如此,他们仍然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主要靠打猎为生。有些人即使有了工作,可以有一笔很好的工资收入,但仍然要依靠打猎来解决一家的温饱问题。他们虽然有时也吃熟食,却总觉得生肉吃起来更带劲,既能抗寒,又能充饥。

今非昔比,爱斯基摩人的生活已经相当现代化了。他们以前住的冰屋伊格鲁 (igloo)早已不复存在,代之以装有下水道和暖气设备的木板房子;用海豹皮做成的小船尤米安克 (Umiak)也已经进了博物馆,而为水上摩托所代替;狗拉雪橇已很少使用,狗儿们因此失了业了,因为人们大部分都用上了汽车;为了抵御冬天的严寒,兽皮虽然仍必不可少,但外面却罩上了非常漂亮的尼龙布。孩子们可以就近上学,直到高中毕业;大人们在工作之余,也可以坐在家里看看电视,听听收音机。总之,爱斯基摩人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从相当原始的传统生活一跃而进入了现代文明,其速度之快和变化之大不能不说是历史上的奇迹。

爱斯基摩人与阿留申人(Aleut)的族源关系最近,两者共同构成北极地区及近北极地区土著居民之主要成分,其范围自格陵兰、阿拉斯加、加拿大以至俄罗斯最东端(西伯利亚)。

现今已知最早的爱斯基摩文化出现于阿留申群岛中乌姆纳克岛(Umnak Island)上的一个地点,据记载,距今大约为3,018±230年左右。20世纪末,估计自认为爱斯基摩人的人数约有11.7万,其中格陵兰和丹麦有51,000人;阿拉斯加有43,000人;加拿大有21,000人;其馀约有1,600人在西伯利亚。

南极

南极被人们称为第七大陆,是地球上最后一个被发现、唯一没有土著人居住的大陆。南极大陆的总面积为139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和印巴次大陆面积的总和,居世界各洲第五位。整个南极大陆被一个巨大的冰盖所覆盖,平均海拔为2350米。南极洲蕴藏的矿物有220余种。

南极洲是个巨大的天然“冷库”,是世界上淡水的重要储藏地,拥有地球30%左右的淡水。

南极洲原是古冈瓦那大陆的核心部分。大约在1.85亿年前古冈瓦那大陆先后分裂为非洲南美洲板块、印度板块、澳洲板块并相继与之脱离。大约在1.35亿年前非洲南美板块一分为二,形成了非洲板块与南美板块。大约在5500万年前澳洲板块最后从古冈瓦那大陆上断裂下来飘然北上,于是只剩下了南极洲。东南极与西南极在地质上截然不同。东南极是一个古老的地盾,距今约30亿年。而西南极是由若干板块组成,在地质年龄上远比东南极年轻。

南极洲大陆海岸线长约24700千米。

边缘海与岛屿 南极洲边缘海有属于南太平洋的别林斯高晋海、罗斯海、阿蒙森海和属于南大西洋的威德尔海等。主要岛屿有奥克兰群岛、布韦岛、南设得兰群岛、南奥克尼群岛、阿德莱德岛、亚历山大岛、彼得一世岛、南乔治亚岛、爱德华王子群岛、南桑威奇群岛。

地形:横贯南极的山脉将南极大陆分为两部分。东南极洲,面积较大,为一古老的地盾和准平原,横贯南极山脉绵延于地盾的边缘;西南极洲面积较小,为一褶皱带,由山地、高原和盆地组成。东西两部分之间有一沉陷地带,从罗斯海一直延伸到威德尔海。南极洲大陆平均海拔2350米,是地球上最高的洲。最高点玛丽·伯德地的文森山海拔5140米。大陆几乎全部被冰雪所覆盖,冰层平均厚度

有1880米,最厚达4000米以上。大陆周围的海洋上有许多高大的冰障和冰山。全洲仅2%的土地无长年冰雪覆盖,被称为南极冰原的“绿洲”,是动植物主要生息之地。“绿洲”上有高峰、悬崖、湖泊和火山。南极大陆共有两座活火山,那就是欺骗岛上的欺骗岛火山和罗斯岛上的埃里伯斯火山(又译埃拉波斯火山)。欺骗岛火山在1969年2月曾经喷发过,使设在那里的科学考察站顷刻间化为灰烬,直到现在,人们仍然对此心有余悸。

南极洲的气候特点是酷寒、风大和干燥。全洲年平均气温为-25℃,内陆高原平均气温为-56℃左右,极端最低气温曾达-89.8℃,为世界最冷的陆地。全洲平均风速17.8米/秒,沿岸地面风速常达45米/秒,最大风速可达75米/秒以上,是世界上风力最强和最多风的地区。绝大部分地区降水量不足250毫米,仅大陆边缘地区可达500毫米左右。全洲年平均降水量为55毫米,大陆内部年降水量仅30毫米左右,极点附近几乎无降水,空气非常干燥,有“白色荒漠”之称。

季节与昼夜 南极洲每年分寒、暖两季,4-10月是寒季,11-3月是暖季。在极点附近寒季为极夜,这时在南极圈附近常出现光彩夺目的极光;暖季则相反,为极昼,太阳总是倾斜照射。

南磁极与难达之极 南磁极即地磁的南极,1985年南磁极的位置约为东经139° 24′,南纬65°36′。“难达之极”是约以南纬82°和东经55°-60°为中心的高地,由于地势高峻,成为大陆冰川外流的一大分冰线,是难于接近或到达的地区。

根据1961年6月通过的《国际南极条约》,冻结了以上9国对南极的领土主权要求,规定南极只用于和平目的,可以说,南极现在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它属于全人类。中华人民共和国1983年正式加入。

科学考察站

目前已有26个国家在南极设立了科学考察站,在南极建立了150多个科学考察基地,这些众多的考察站,根据其功能大体可分为:常年科学考察站、夏季科学考察站、无人自动观测站三类。其中,常年科学考察站有50多个,中国的昆仑站、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都是常年科学考察站;夏季科学考察站在南极洲大约有100多个,经常使用的有70~80个左右,中国在南极洲没有夏季科学考察站。

……太多了。南极不太全,可以自己参考百度百科 南极

介绍下大西洋海战(battle of Atlantic)

大西洋海战--自由的供给线

在二战前几年,逐渐重建了德国海军,并制造了其他的武器,违背了当时存在的条约。袖珍战列舰携带武器和军队在海上航行,让德国避开《凡尔赛和约》的限制。此项和约早在1935年就被德国打破了,从那时起,德国开始建造U型潜艇。同时,不相信,

士气那样高昂的国家可以不要依靠空中战斗来取得胜利。为了大力发展空军,他牺牲了海军的部分花费。大多数德国军官都没有反对他的提议,并且志气高昂地表示赞同。

“我的领袖,你带领我们建立了海军和一个强大的国家,带领我们走出黑夜,走向光明灿烂的明天。但愿上帝保佑您和所有的德国人,保佑您带领我们进行的事业一帆风顺。”

他们在德国士气高昂的军人中组成了一支特殊的队伍。这些人善于为士兵们鼓气。包括雷达军官,以及U型潜艇的指挥官,邓尼兹。

邓尼兹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居住在汉堡郊外的一座小别墅中。他早在一战期间就是德国U型潜艇上的军官,1939年又让他担任U型潜艇的指挥官。他们原本认为,德国很可能会赢得大西洋战争。

仍然在西德海军中服役的海克德号,是大西洋战争中最后使用的U型潜艇。20多年后,克莱特曼军官重新来到这座潜艇上。

在二战期间,克莱特曼是最成功的U型潜艇船长之一,被认为是大西洋之狼。

现在他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一名军官。

在那场战争的时候,我27岁。我们接受了4年优良的训练,能到U型潜艇上服役,我们感到非常高兴,认为自己是海军中的骄傲。

当战争开始的时候,德国海军能随时开往大西洋执行任务的只有23艘潜艇。但是他们准备好了。对于海员们来说,这场战争是真实残酷的。

从第一天,他们在音乐声中出发去海洋的时候,野蛮的,刺激的战争就拉开了序幕。

U型潜艇出发的目的是潜伏,等待时机攻击。看见海面上有捕杀者的时候要发出警报。每个人都知道应该取什么措施。

一切都依照船长的指示进行。观察什么,瞄准什么,做什么决定。

在第一回合的战斗中,德国U型潜艇投掷,击沉了“勇敢号”航空母舰,还击沉了一些敌方的船舰。把重达150,000吨的敌方船舰送到海底。

1939年10月17日,艇长普里恩带领船员胜利返回德国,受到海军总司令的热烈欢迎。就在13日晚上,普里恩率领潜艇悄悄潜入奥克兰群岛东部海域,休息一会儿,闯入柯克海峡,他们克服水流湍急的困难,绕过了封锁船只,顺利突入斯卡帕湾。接着潜艇继续航行,寻找目标,普里恩指挥士兵沉着冷静地发射了七颗鱼雷。击中了英国军队的几艘战列舰。在英国海军还没从突然袭击中反应过来的时候,普里恩已经迅速转舵,越过封锁的船舶,全速撤离了柯克海峡。普里恩还被亲自接见,并被授予十字勋章。

在战争打响后,英国首相邱吉尔决定坚决抵抗德军的进攻。他知道,战争成败的关键在于对海的控制程度。他开始总结英国方面的长处和短处。

邱吉尔提醒大家,英国面临危急情况,在危急情况下,要大力加强护航系统。在每次战争开始的时候,英国海军都要加强防御系统。护航和防御组织的紧急任务是,密切注意来往的船只,防止敌方战舰前来攻击。每个月,都有1000多只海洋船只从世界各地来到英国,给英国带来各种供应物。而海军要加强防御,保护自己。1939年末,的袖珍战列舰之一,格拉夫斯佩海军上将号,在朗格斯道夫上校的率领下,来到南大西洋海域,袭击英国的海上运输船队。

而英国海军派出一支大舰队,在“艾克塞特”号、“阿贾克斯”号和“阿基里斯”号3艘重巡洋舰率领下对“格拉夫·斯佩海军上将”号展开围追堵截。

考虑接下来可能发生的危险,朗格斯道夫上校命令自己的战舰向阿根廷海岸驶去。

12月13日,一直紧追不舍的英国舰队终于将它围了起来。 战斗开始了。

英国舰队布成“品”字形战阵,向“格拉夫·斯佩海军上将”号猛烈轰击。德国人也不甘示弱,用大炮全力还击,并且发射鱼雷。但是英国舰队速度更快,并且从不同方向同时攻击,占据了很大的优势。在开火6分钟后,英国的炮火击中了德国战舰,并且杀死了除船长之外的士兵。

接着,英国一艘战舰被击中,但是她仍然坚持航行。船上57名海员被打死,23名海员被打伤,但是船舰依然坚持作战。而德国战舰也受到了严重的损伤。在乌云和硝烟的笼罩下,德国战舰钻出包围圈,逃进了乌拉圭的蒙得维的亚港。

根据国际法,交战方舰船可以在中立港口停留72小时。但是修好“格拉夫·斯佩海军上将” 号需要花费两周时间。而且朗格斯道夫上校的船员大都是死的死,伤的伤,难以进行修复工作。

朗格斯道夫舰长乞求乌拉圭人延长停留时限,但是他被拒绝了。12月17日,“格拉夫·斯佩海军上将”号袖珍战列舰进入蒙得维的亚港的第4天,也是72小时期限的最后时刻。三架英国战舰在港口外守候。

在距蒙得维的亚港8英里处,德国官兵在朗格斯道夫舰长的命令下乘小船向阿根廷等地散去。而“格拉夫·斯佩海军上将”号爆炸了。

“格拉夫·斯佩海军上将”号战舰上的水兵被安置了,但是3天后,在蒙得维的亚的旅馆房间中,朗格斯道夫舰长掏出自杀了。

之后很长时间,德国都没有派船舰到这片海域来冒险袭击了。

大西洋战争中最理想的武器是U型潜艇。1940年,德国有30艘U型潜艇可以服役。当德国入侵法国,占领其大西洋海岸时,这又给U型潜艇进攻盟军船舰提供了新的基地。

德国人认为这段时光是他们的时光。这段时间里,他们连连胜利,摧毁了不少敌方船舰。他们潜入水底,不被目标所察觉。夜晚,U型潜艇才出没到水面上,进行袭击。护卫队的探测仪器在对付U型潜艇方面发挥不了什么作用。有时候,U型潜艇甚至可以穿过一队护航的船舰。

在1940年7月到10月期间,U型潜艇击沉了217艘船舰,总重达150万吨。

偶尔,U型潜艇也会救助一些遇难的人。

有的遇难者曾经被U型潜艇救起。但是其他很多人在海上遇难的时候,就只能依靠小小的救生艇了。

这位曾在大西洋上护航船只服役的军官叫约翰.哈维。"在海上航行的时候,嗯,夜晚比白天危险多了。U型潜艇的攻击和战斗机的袭击更容易在夜间发生。但是你还得按部就班地工作。我们睡觉的时间主要取决于运输货物的时间。但是如果你疏忽了防范,你知道,你可能会遭到鱼雷的攻击,它们可能20秒钟之内就击中你的船只。因此你睡觉的时候要保持警惕,让门开着。一旦船只被鱼雷击中,你要立即作出反应,在船沉下去以前跑到甲板上,准备逃生。如果你想舒舒服服地睡觉,穿着睡衣,把舱门关上,象普通人那样地享受睡眠,那么一旦鱼雷袭击过来,你就没命了。”

“你有没有看见过那种可怕的场面?”

“有一次在波浪中,我看见一枚鱼雷袭击过来,就在我的船只旁边爆炸。我们必须加大马力,赶紧离开。而此时,水中有不少遇难者,正在那里喊“救命”。因为你是一名护航船的船员,你没有能力做别的。在那种情况下,你的船只必须继续前进。否则就会有其他的船舰跟在后面,威胁它的安全。你真心希望,有其他的船舰经过那里,可以救起那里的遇难者。”

通常情况下,营救海上遇难者是救援船只的任务。在可能的情况下,他们会救起附近所有能够挣扎着爬上来的人。

这些在海上运输货物的商人所面对的不是立刻的死亡,而是慢性的死亡,躺在满是石油的海水中,不知会呆多长时间,又冷又饿,而且还很渴。

护航系统是保护商船队不受U型潜艇袭击的最有效的方法。护航队的工作需要高度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严明的纪律。而且这些队伍还需要勇气和耐心,在海洋上一天又一天地从一边到另一边航行,从这个岛屿末端到纽芬兰岛末端。而且它们的速度还很慢。一支大的护航队大约由10列4-5只船只组成,每只船大约相距500码。整个护航队大约宽6英里,长1英里多。

海军担任护航的海员们和在海上运输货物的商人一样,都要忍受疲劳,面临危险。不过有时他们也有额外的奖赏,比如一些美酒。

对于在大西洋上航行的盟军的商业船来说,那段时间非常危险。1940年10月,一只护航队护送35只商船离开纽芬兰,到达英国时,只剩下14只了。21只商船被U型潜艇击沉了。当然这种损失是创纪录的。大多数护航队会损失其护送商船总数的20%。

28年后,邱吉尔反潜艇部门的部长,莫哈德.约翰逊,对此进行深入分析。

“起初,一些潜艇艇长在这些地区很成功。而我们所有的部队都担任反侵略的任务。但是在1941年初,我们的部队变得更加强大,可以进一步深入大西洋进行护航。这些潜艇迁移到更远的地方,到达冰岛,英格兰和纽芬兰之间的一块空的海域,并且占据了那里。在1941年,敌人开始把U型潜艇的影响力扩大到海面上。刚开始,潜艇一般是集体对护航船只进行攻击。它们试图向护航船只发射鱼雷,进行袭击。我们的护卫队数量有限,但是我们在组建新的部队。它们可以从大洋这边到达那边,护送商船。在1941年末,尽管有很大的损失,但是我们还是能够保持自己的海上地位。”

1941年8月,邱吉尔和罗斯福在威尔士亲王号战舰上会面,对战争的目的达成了共识。美国从一个慎重的中立国成为了一个活跃的非交战国。这就是大西洋会晤。在此之前,美国已经用50艘旧驱逐舰租借英国在西印度群岛、百慕大以及纽芬兰的海空基地。1940年,英国只建立了两只护航队。到1941年,护航队的数量增加了,但是仍然不足以对付德国的潜艇狼群。

多亏潜艇探索器的发明, 英国护航船员可以在一定距离内对U型潜艇进行探测与定位。当潜艇向护航船行驶过来的时候,潜艇下达护航船正下方的时间可以被精确的计算出来。

这时候,船员们奔向甲板,投掷分别在不同深度爆炸的深水。在感受到这种爆炸的振荡之后,U型潜艇唯一的办法就是逃走,向很深的地方潜去,躲藏到深水的爆炸区以下。有时深水区的水压会让潜艇的某些地方破裂。

1941年春天,护航队向U型潜艇发动了反击。从3月到10月,他们击沉了17艘U型潜艇。对于德国来说,这是幸福时光的结束。

在3月,两艘年轻的U型潜艇在攻击英国护航队时,被英国驱逐舰用深水击沉。

“半个小时后,我们的U型潜艇随之沉入了大西洋海底。”

“这艘潜艇曾经击沉了总吨位为一百三十万吨的盟国船只。在冰岛南部,我被麦金泰尔上校指挥的英国驱逐舰活捉。如今他已成为我的一个朋友。几年前,他把1941年从我这里拿走的几样东西还给了我。”

于是德国军部派出了大批大型水面舰参加了大西洋战役。德国新造的航速最快的巨型战列舰“俾斯麦”号排水量为4.2万吨,拥有8门巨炮。1941年5月中旬,它接到命令,驶入大西洋,以图扩大战果。

“俾斯麦”号与新巡洋舰“欧根亲王”号一同出发,向冰岛北部行驶,接近极地水域。它航行到大西洋北部,遭遇了前来拦截的英战列巡洋舰“胡德”号和“威尔士亲王”号,德国两舰集中对付英最大的“胡德”号,使其爆炸起火,几分钟内便沉入海底。

那天晚上,从英国航空母舰“胜利”号甲板上起飞了9架双翼的“旗鱼”式鱼雷轰炸机,冒着恶劣气候扑向“俾斯麦”。大部分飞行员没有受过海战训练,他们勇敢的进行攻击,投下了所有的鱼雷,但似乎没有几枚奏效。受到攻击的“俾斯麦”号,很快发现自己处在包围之中,它开始加速突围返航。

子夜时分,在“诺福克”的无线电导航下英国鱼雷找到了“俾斯麦”,投下了9条鱼雷,但仅命中一枚,无损于“俾斯麦”。

接下来几天是“胡德”号的复仇日。5月26日上午,一架英国“卡塔利纳”式水上飞机发现了“俾斯麦”号,接着,从“方舟”号上起飞了几架旗鱼式飞机,冒着猛烈的高火攻击了“俾斯麦”号。在以“方舟”号航空母舰为主的英联合舰队的追击下,“俾斯麦”号在鱼雷、重炮和的轰击下最终葬身海底。

接着,德国使用另一种武器,对付盟国的护航队,那就是飞机。为执行这一任务,德军把有四个引擎的商用飞机改造成携带长距离射程炮弹的轰炸机。起初,这些飞机被派往大西洋战场,取得了不少战果。

但是,1941年,这些飞机的袭击使盟军增加了反战斗机武器的装备。携带这种装备的船舰,可以有效地反击德国的战机,保护在大西洋上航行盟军的船只。

1942年初,邓尼兹下令进行大规模的U型潜艇制造,巩固它们在大西洋的军事基地。并且准备向美国东海岸进发。

现在这个海军基地依然还有潜艇。

德国潜艇狼群的少数幸存者之一,彼特.克雷玛上校重返这个海军基地。60年前,他曾从这里乘坐潜艇,出发到美国海岸执行任务。

我的潜艇击沉了大约十万吨盟军船只,包括英国战列舰。我们还击中了两架飞机。有一次我们来到佛罗里达海峡,当时我们距离海岸很近,几乎都能看见岸上的强光。有一天晚上,我们发现了一只护航队,我们击沉了3艘船,几个小时之后,又击沉了一艘。我们距离那些船只非常近,有的船沉没的时候,几乎撞到我们的潜艇。

1942年,德国潜艇数目有了大幅增加,对德军来说,这又是一段幸福时光。这一年,大多数U型潜艇经历长途旅行,穿越大西洋。U型潜艇很难回到基地,海员们必须竭尽全力,在海底进行修理和维护工作。

在1942年中期,邓尼兹向大西洋战场派出了供给U潜艇,这些潜艇被船员们称为“缪西卡”。

它们总是受到海员们的欢迎,它们为U型潜艇带来所需的供给品,包括生活用品和武器装备。

因此,这些海上狼群可以继续在美国海岸袭击没有被护送的船只。

U型潜艇上的生活非常艰苦,但是保卫国家和打击敌人的信念让海员们坚持下来。

每天队员们都要在汹涌的波涛中进行长时间的观望。他们在观望塔上必须紧紧抓牢扶手,。有时候出去观望的人被大浪冲走了,而潜艇中的人一点也不知道。在甲板下面,空气闷得令人窒息,充满柴油的味道。可使用的水很少,空间也很狭小。海员们必须在船里吃饭,在船里睡觉。每三个船员只有两张床。

但是奖赏是在长途旅行的终点。现在该把时钟调到美国时间了。就在那里,通过望远镜,可以看见他们即将与之作战的城市。还能看见岸边的灯塔,以及纽约的摩天大楼。U型潜艇在长时间的旅途后仿佛找到了一片新的乐土。它们来到了加勒比海的墨西哥海湾。

德国的潜艇狼群在美国海岸打破了原有的记录。仅仅6月份,它们就击沉了121艘船只。随着美国在东海岸和加勒比海用护航编队后,在美国海区的潜艇战已不太美妙了。U型潜艇的损失急剧上升。在1942年中,德国损失了85艘潜艇。

但是那些回到德国的潜艇,在桅杆上悬挂很多旗帜,标明它们的胜利,士兵们凯旋而归,非常兴奋。

虽然损失了上百艘U型潜艇,邓尼兹的狼群部队立下了赫赫战功。德军又建造了20艘U型潜艇。

邓尼兹面带微笑,欢迎凯旋归来的U型潜艇指挥官。成功完成任务并完好回来的指挥官为数不多。在派出的39,000潜艇船员中,32,000名船员都丧生了。

法国海军也加入到大西洋战争中来。法国战列舰和护航队护卫船只穿过大西洋,向俄罗斯海域行驶。一艘法国战列舰甚至在一处击沉了两艘U型潜艇。

1942年末,德国潜艇“狼群”和海军将领邓尼兹仍然认为,他们的胜利不远了。这段时间,盟军船只有很大的损失。但是盟军进一步加强了防卫。邓尼兹意识到这一点,他知道,德国海军要想赢得战争胜利,其击沉盟军战舰的速度要大于盟军制造战舰的速度。但是在这场速度与时间之争中,德国失败了。盟军迅速地制造战舰,足以补充战争之需。

美国船舶制造工厂引进配件预先制造的方法,可以大规模地制造战舰。标准万吨级的船只被冠以“自由轮”和“胜利轮”的美名,开始成批生产。到战争结束前,一个船厂就生产出1500只货轮,50只护航舰。1942年,让德国海军将领邓尼兹接替雷德尔,出任德国海军总司令。当时,非常关注与俄国的战役,同时他也关注邓尼兹海军部队的进展。邓尼兹将潜艇战的重点转移到较近的北大西洋打击英国护航船队。由于U型潜艇没有能阻止英国护航队通过,德国海军于是派出几艘战舰,包括“沙恩霍斯特”号战列舰和它的姊妹舰“格奈瑟瑙”号。它们曾在大西洋上进行破坏活动,击沉了20艘盟军的船只。

这两只战舰在执行完任务后,驶入法国布雷斯特港。1941年都停靠在那里。1942年2月,它们完成了一次奇迹般的冒险。在西里埃克斯指挥官的率领下,在”欧根亲王”号战舰,8艘驱逐舰,16艘鱼雷舰的配合下, “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瑟瑙”号战列舰穿过英吉利海峡,经过多佛海峡,此时英军赶紧派来鱼雷船舰进行拦截。驻扎在附近基地的德国战机赶来进行空中支援,保护它们。

盟军部队强大的火力没能让它们损伤。反倒有3艘鱼雷艇被击伤。接着6架剑鱼式鱼雷机从曼斯顿机场紧急起飞,领队长机是曾经参加过攻击德军“俾斯麦”号战列舰的埃斯蒙德少校。这些老式飞机,在德舰密集对空火力和德军战斗机的联合打击下,损失惨重。然后,这几只德国战舰应付了来自英军的一连串攻击,成功逃离了。

尽管在此过程中,德国方面也损失了一些船只,但是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瑟瑙”号战列舰成功突破了英军封锁,最终到达了德国。

10个月后,“沙恩霍斯特”号在挪威海岸以北70海里处向东高速前进中,与负责护航的英国海军舰队遭遇。遭到了以“约克公爵”号战列舰、4艘巡洋舰和多数驱逐舰攻击。数十发炮弹和4条鱼雷命中“沙恩霍斯特”号,使其失去动力。随后由英国驱逐舰发射的鱼雷,将“沙恩霍斯特”号送进海底。当这艘战舰沉没下去的时候,全舰2000名海员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生还,被盟军俘虏。

25年后,从“沙恩霍斯特”号上生还的海军官员弗雷萨记着,这只船舰的胜利与悲剧。

“我们的战舰被盟军攻击,鱼雷击中了我们的船,产生了爆炸。然后我们继续开炮,不太清楚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后来这只船开始下沉。后来我再也没有见过它了。但是看着一只船下沉,不管它的体型是大还是小,你觉得都会非常难受。甲板上有2000人,大多数人都随船一起沉入水中了,只有30个多人生存下来。这很悲惨,不过这就是战争的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邓尼兹指挥德国海军竭尽全力,尽量击沉更多的盟军船只。他让造船厂制造出一批鱼雷快艇,象黄蜂一样在英国海岸穿梭,在护航船活动的海域攻击英国的船只。每只鱼雷快艇上只有3-4个船员,其引擎的功率为2000马力。扔下鱼雷之后,它们就以65英里的时速迅速逃离。它们出发到海洋上,看好所处的位置,等待来往的船只。发现目标之后,它们立刻扔下鱼雷,然后全速行驶离开。

1943年,是大西洋战争的转折点。盟国方面,海上反潜力量也迅速增长,并在技术上占有优势。盟军方面派出长距离飞行的战斗机,去对付德国海军。

空中和海上双重护航大大削弱了U型潜艇的攻击力。到4月份,U型潜艇的损失急剧上升。仅5月份,盟军海面和空中部队就击沉了25艘潜艇。邓尼兹也承认,损失达到了难以承受的程度。5月24日,他下令潜艇撤离北大西洋。大西洋潜艇战就此告终。

1943年的胜利,是在霍顿将军的领导下,全体海军共同奋斗的结果。一位护航军官,彼特.格兰特回忆当时的情况。

“那是非常令人振奋的时刻。我们在1943年3月份服役的时候,有很多船只被德军击沉,情况非常严重。我们感到非常担心。但是在空军和海军的良好配合下,情况迅速发生了变化。在1943年3月底到五月这段时间,我有幸参与了三个护航队的使命。第一次,我们的护航队从加拿大东岸向英国行驶。一路上我们被很多潜艇攻击。虽然损失了一些船只,但是我们击沉了3艘U型潜艇,经历了一些战斗。在港口停泊一周之后,我们重新组织护航队从英国出发,穿越大西洋。这只护航队由40只船组成。在旅途的14天中,有40多艘德国潜艇试图攻击我们。这可能是大西洋战役中最宏大的护航之战。最终,尽管我们损失了12艘船,但是击沉了7艘德国潜艇。这些潜艇有的是被战舰发火击中,有的被战斗机投下鱼雷击中。还有两艘是相互撞沉的,它们靠得太近了,最后撞在一起,同时沉了下去。然后,一周之后,我所在的护航队再次执行任务,从加拿大到英国。这一次我们被20艘潜艇组成的狼群攻击,我们取得了很好的战果。我们没有损失任何船只,并且击沉了5艘潜艇,3艘是由护航舰击沉的,另外两艘是由战斗机击沉的。可以说,我们赢得了很大的胜利。”

同时,在北冰洋,尽管有海面和空中结合的护航系统,一些U型潜艇继续潜伏在这里,袭击向俄罗斯驶去的护航队。这些船只携带很多货物,为俄罗斯提供各种物品和装备。这里寒冷的气候让很多船只难以航行。

邓尼兹不愿意放弃,他在地下组建工厂,制造新型和武器,地下工厂不容易遭到袭击。

德国制造了一种代号为”鸬鹚“的音响自导鱼雷,它能自动追踪船只发动机的声音进行攻击。同时它们还制造了非常先进的新型U潜艇。这些潜艇在海面以下行驶的速度很快。制造出来之后,这种潜艇很快就出发到大西洋上执行任务,还有很多艘在制造中。德国海军还开发出潜水艇通气管,可以让潜艇不靠传统的电力引擎,而在柴油泵的带动下行驶。这样它就可以更快地前进。

但是现在,在温斯顿.邱吉尔的娴熟指挥下,u型潜艇的威胁快要终结了。英国的反潜作战在物资和技术方面都有了重大改进,尤其是在战术指挥和加强士气方面的进展尤为迅速。

U型潜艇试图进行最后的袭击。但是在盟国强大的护航力量下这些潜艇已显得无能为力,战果有所减少,但潜艇损失却大幅度提高。

直到最后,邓尼兹还能找到一些志愿者参与潜艇战。但是他们都知道,自己多半是去送死的。几乎没有什么人能参与两次任务,并存活下来。

结局很快到来。5月4日,邓尼兹给U型潜艇下达命令,让它们撤回德国。5月8日,他命令这些船员浮到海面上,向英国投降。他最后给出的指示是:你们已经尽力了,现在我要给你们最难的一道命令,浮到水面上,升起那面黑色的大旗,向敌人投降。

大多数U型潜艇的指挥官简直不敢相信这一指示,先后200多艘潜艇在浮出水面之后自沉。最后计算起来,原本700艘U型潜艇中只有156艘未沉。

投降的德国潜艇被护送前往盟军基地,英国海军可以研究这些曾在大西洋造成巨大威胁的“狼群”了。在为期6年的战争中,这些潜艇狼群用炮弹和鱼雷,击沉了2771只盟军船舰,总重达到一千四百五十万吨。

邱吉尔有一天这样写道:在战争中,唯一让我感到恐惧的就是U型潜艇的时代。

古代的航海家们是怎么导航的?

在现代造船业兴起以前,航海主要依赖水手极为宝贵的经验和一些简单的工具及技术。

早期的航海家们通常沿着海岸航行,晚间则靠岸停泊。他们特别注意寻找各种可见的航标,或倾听可以帮助领航的音响,如钟响浮标或雾笛发出的声音,就可以算出船已经在哪儿了,从而相应调整航线。此外,他们已经懂得使用测深索选择航道。一位希腊历史学家记述道:“当你靠近非洲海底,水深只有20米,而且如果同时测锤上的油蜡被弄污,带起了某一种泥沙,这时,亚历山大港就快到了。”测深索对古代航海家的帮助很大。

古代的航海家们白天根据太阳的方位大致决定航向,到了晚上就靠星辰导航。古波里尼西亚人有时甚至带上充足的食粮和用品,乘坐长18米的独木舟,做3200多千米的远航,历时数星期。这真是人类凭着经验和知识而进行的壮举。

北极星在古人航海中起到标志性作用。古代航海家们认为,要把握住向东或向西的固定航线,必须确实使自己总是处在北极星每夜都与地平线保持相同距离的位置上。他们把风向绘制成罗盘状的风图,称为“风玫瑰”。航海时根据太阳的位置估计风向,再与“风玫瑰”对比找出航向。“风玫瑰”一直为航海家所沿用,中古时还绘在航海图上。

古人发明出各种方法来在迷失方向时寻找方向。挪威大探险家弗洛基·维杰达尔森第一个驾驶维京船从挪威到达冰岛,他出航时总带上一笼乌鸦,估计离陆地已近便把乌鸦放出去。如果乌鸦在船的上空盘旋,然后回到甲板上,那说明乌鸦看不到陆地,离岸还远,他就继续航行。可是,如果乌鸦有目的地振翼飞去,就证明陆地不远了。水手还可以靠观测云情、洋流来探清航线。从天气很热的大块陆地上空升起很高的、像是白色堡垒的对流云,显示出在远方地平线下肯定会有环状珊瑚岛。有经验的水手在甲板上就感觉到得到洋涌和极轻微的洋流,借此导航。

气味也能为古人导航,陆地一些特殊的气味如橙子花的香气、野草的香气、烧木头的香气等,晚风可以把这些气味吹送到80千米之外的海上。水手可依据气味的方向判断陆地的位置和船所在的位置,从而像利用无线电导航仪那样准确地回到家里。

北极圈(地理名词)详细资料大全

北极圈,是指北寒带与北温带的界线,其纬度数值为北纬66°34',与黄赤交角互余,其以内大部分是北冰洋 。北极圈的范围包括了格陵兰岛、北欧和俄罗斯北部,以及加拿大北部。北极圈内岛屿很多,最大的是格陵兰岛。由于严寒,北冰洋区域内的生物种类相对较少,植物以地衣、苔藓为主,树木稀少,动物著名的有北极熊、海豹、鲸等。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北极圈 外文名 :Arctic Circle 纬度 :北纬66°34′ 植物 :以地衣、苔藓为主 范围 :格陵兰岛、北欧、俄罗斯北等区域 动物 :北极熊、海豹、鲸等 气候 :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短暂凉爽 包含国家 :俄罗斯、加拿大、格陵兰等 区域介绍,历史,,特点,气候条件,植被,植被分布,植被增长,特殊现象, 区域介绍 北极圈(Arctic Circle),是北纬66°34′纬线圈,是北半球上发生极昼、极夜现象最南的界线。北极圈以北的区域,阳光斜射,正午太阳高度角很小,并有一段时间是漫长的黑夜(极夜),因而获得太阳热量很少,为北寒带。北极圈是北温带和北寒带的分界线。 北极圈 北极圈(Arctic Circle)是指纬度数值为北纬66°34'的一个想圈,是北寒带与北温带的分界线,与黄赤交角(南北回归线所在的纬度数值)互余。北极圈以北的地区被称为“北极圈内”。通常,北极圈内的地区被叫做北极地区,由北冰洋以及周边陆地组成,其陆地部分包括了格陵兰、北欧三国、俄罗斯北部、美国阿拉斯加北部以及加拿大北部。北极圈内岛屿很多,最大的是格陵兰岛。由于严寒,北极圈以内的生物种类很少。植物以地衣、苔藓为主,动物有北极熊、海豹、鲸等。 北极圈也是极昼和极夜现象开始出现的界线,北极圈以北的地区在夏天会出现极昼,而在冬天会出现极夜。 历史 多数历史学家认为,文明人类将目光投向北极,最早是从古希腊开始的。 因为,据说北极圈首先是由古希腊人确定出来的。他们发现,天上的星星可以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处在世界的北方,一年到头都能看得见。而另外一组则在天顶附近及偏南的位置,它们只是随着季节周期性地循环出现。这两组星星之间的分界线是由大熊星座所划出来的一个圆,而这个圆正好是北纬66°33'的纬度圈,也就是北极圈。 事实上,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82~前500年)和他的学派极端鄙视大地是正方形或者矩形的说法。他们的哲学思维使他们坚定地相信,大地只有呈球形才是完美的,才能符合“宇宙和谐”与“数”的需要。 而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则为“地球”这一概念奠定了基础。他甚至考虑到为了与北半球的大片陆地相平衡,南半球也应当有一块大陆。而且,为了避免地球“头重脚轻”,造成大头(北极)朝下的难堪局面,北极点一带应当是一片比较轻的海洋。 于是,有一个叫毕则亚斯的希腊人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勇敢地扯起风帆,开始了文明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向北极的冲击。他大约用了6年的时间完成了这次航行,最北到达了冰岛或者挪威中部,可能进入了北极圈。公元前325年,毕则亚斯回到了马塞利亚(今法国马赛)。 毕则亚斯之后1200年,一个叫奥塔的古斯堪的纳维亚贵族于公元870年第一次绕过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最北端的海角,转过科拉半岛而进入白海。与奥塔差不多在同一时期,还有一个叫弗洛基的挪威人被派去到西北方向寻找新的土地,结果发现了冰岛。 而格陵兰岛的发现者是一名挪威海盗,叫红脸艾力克。他在已属挪威管辖的冰岛连续两次之后,被驱逐出境。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他只好把一家老小和所有的东西都装进一个无篷船里,怀着一线希望,硬著头皮往西划去。经过了一段相当艰苦的航行之后,他终于看到了一片陆地。气候正处于全球小温暖期的最佳气候阶段(欧洲人称作“中世纪暖期”),使得像格陵兰岛那样的高纬度地区也变成适于生命的环境。红脸艾力克在那里住了3年,觉得那里是一块很好的土地,于是决定回冰岛去招募移民。为了使这个地方听起来更加具有吸引力,他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格陵兰,即绿色的大地。格陵兰岛南部沿海地区的夏季很可能真的是一片苍翠的绿色。果然,一批又一批的移民携带着他们的家财和牲畜渡海而来。 此后,格陵兰岛发展得蓬蓬勃勃,生机盎然,在其鼎盛时期,居民点有280多个,人口达数千人,建有教堂17个,不仅与欧洲建起了通商关系,罗马教皇甚至还派人来征收教区税。 然而,500年之后,即公元1500年前后,随着世界气候的又一次波动(进入小冰期),那里的天气变得寒冷起来,于是这个曾经繁盛一时的世外桃源,渐渐进入沉寂状态。北极人类活动的这一个时期,可以称为自发的地域发现时期。 受多期次和长时间构造变动、沉积作用和岩浆活动影响,北极圈及邻区邻区各类金属矿床(点)星罗棋布,其中瑞典基律纳铁矿床、俄罗斯诺里尔斯克镍一铜一铂族元素矿床和托姆图尔铌多金属矿床、芬兰科密铬矿床、格陵兰伊苏亚铁矿床和菲斯克内塞特铬矿床、加拿大玛丽河铁矿床和沃伊斯湾镍一铜一钴矿床、美国里德道格铅一锌矿床和美国福特诺克斯金矿床均是称著于世的超大型矿床。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的10年中,北极地区铂族元素产量占世界总量的50%以上,宝石级和工业级金刚石分别为26%和28%,镍、钴和铬分别为22%、21%和15%,铜、铁和铅一锌为8%、7%和18%,金和银分别为7%和9%。另外。有数据表明,俄罗斯北极圈金刚石、铂族元素和镍产量分别占其全国总产量的99%、98%和80%,铬、锰和金分别为90%、90%和40%。随着气候逐渐变暖和陆地面积扩大以及找矿勘查力度增大.一大批金属矿床的发现与开发必将会大幅度提高这一地区矿产品年产量.进而为推动全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因此,找矿勘查和开发利用历来为国际社会十分关注也是预料之中的事。 美国地质勘探局发表报告称,北极圈内可利用石油储量预计为900亿桶,可以满足全球近3年的石油需求量。英国《金融时报》报导指出,该报告很可能加剧各国在北极地区的主权争夺战,俄罗斯、美国、丹麦、挪威及加拿大均曾表示对该地区有控制权。 地质勘探局在第一份北极圈公开报告中说,北极圈分别拥有全球未探明石油储量的13%左右以及全球未探明天然气储量的30%。其中,这一地区的天然气储量为47万亿立方米。美国地质勘探局说:广阔的北极大陆架可能构成了地球上最大一块尚未探知剩余石油的地区。 2007年,俄罗斯在北极极点下4000米的海床上插下国旗,这一举动立即引起各国争抢北极矿产、特别是石油及天然气的担心。丹麦5月在格陵兰岛的伊路利萨特主持北极圈5会,试图抑制争夺,重申各国应履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管理领海事宜。 同时,各国对于北极地区的商业开发兴趣也在逐渐激增,荷兰壳牌、英荷能源集团都表示希望参与俄罗斯亚马尔半岛地区的能源开发。在美国,很多公司都致力于阿拉斯加北极地区的远景开发;丹麦方面也有一些大公司表示有兴趣参与格林兰海岸的石油和天然气开。 根据现行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由于没有证据表明任何一个国家的大陆架延伸至北极,因此北极点及附近地区不属于任何国家,北极点周边为冰所覆盖的北冰洋被视为国际海域。 然而,北极圈矿产储量进一步的探明也遭到了一些环保主义者的担忧。 特点 北极圈内最大的港口城市:纳尔维克港是挪威北极圈内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瑞典、芬兰北部重要的出海口,在挪威海沿岸的乌夫特峡湾的东南岸,这个港口城市有一万多人。 世界最北的植物园:位于北极的苏联喀拉半岛,即使在正常的夏天,也会遇到暴风雪或者霜冻的危险。可是,那儿的花草、水果照样生长得很茂盛。在离基洛夫斯克城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北极--阿尔卑斯植物园”,它是前苏联最大的植物园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北的植物园。 北极圈独特景观 雪树 北极圈的机场:在格陵兰康克鲁斯瓦格(Kangerlussuaq),北纬66度33分。 北极圈内的国家: 北极圈内有北冰洋、岛屿、陆地,它们分属8个国家:俄罗斯、美国、加拿大、丹麦、冰岛、挪威、瑞典、芬兰。 北极最冷的地方:北极冬季均温-20摄氏度,许多地方-33摄氏度,最冷之处距极点2898公里处的西伯利来东北部的欧米亚仑真附近,达-53摄氏度。 世界最北的城市:是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首府朗伊尔。朗伊尔原来是个美国人的名字。1904年朗伊尔来到斯瓦尔巴群岛,从挪威人手里买下了岛上的一个煤矿。两年后,美国人在煤矿附近造起了第一座房子,煤矿管理人员就用他们老板的名字,把这个地方命名为“朗伊尔城”。这个当年只有一座房子的地方,如今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1200人的小城,城里有邮局、学校、银行、医院、报社、饭店、商场、博物馆等等。它深藏在北极圈内,躲在北纬78°的地方。在地球的这一纬度,几乎没有什么陆地了。这是一个寒冷的地方,每年有四个月的时间看不到太阳,冰雪覆盖大地,黑暗伴随着每一个小时。而在另外四个月中,太阳几乎不落。 气候条件 由于北极圈内日照短暂,太阳高度不大(阳光穿过的大气层厚度增加,导致反射和散失的热量增多),以及地表冰盖对阳光的反射,使得终年寒冷,属于冬季严寒、夏季凉爽的气候。冷空气在进入北极圈内之后变冷沉降,形成了极圈内的极地高压带。 北极圈 从极地高气压区流向低纬度的空气,由于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一律偏东,在北极圈内的地区形成东北风(从东北吹向西南),叫作极地东风带。在北极圈附近,极地东风携带的冷空气向下沉降,造成近地面的东北风,而从低纬度北上的暖空气与北面来的极地冷空气相遇,形成锋面,称为极锋。暖空气由于较轻,爬升到较重的南下冷气流之上,形成副极地上升气流。上升气流在高空又分为南向和北向流动的两个分支。向南的一支在北纬30°左右再度下沉,构成了北半球的中纬度环流圈。向北的一支到了北极点附近沉降,完成高纬度环流圈。 由于副极地上升气流的影响,北极圈附近的气压较低,称为副极地低压带。但是在亚欧大陆,冬季时的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影响强烈,使得亚欧大陆和北美洲北部都是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副极地低压只能保留在海洋上面。 植被 植被分布 北极圈和北半球七月时的10℃等温线大致一样,而后者与北极树木线基本重合,因此这三者都可以作为定义北极地区的标准。北极圈附近是亚寒带针叶林带(泰加林带)和北极苔原之间的过渡地带,由于土壤冻结、寒风呼啸,树木已经难以成长。从南往北,连续成片的森林开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稀疏的乔木-灌木混杂植被,最后只剩下苔藓和地衣,变成苔原地貌。 植被增长 2013年4月1日,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康奈尔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自然气候变化》杂志报告说,他们根据全球未来气温增长趋势,建立起一套预测今后数十年北极圈内的植被变化模型。研究预测,未来数十年北极圈内近半数地表植被的种类将会改变,绿色植被范围和林木覆盖率将显著增长。研究人员举例说,在西伯利亚的部分地区,林木线将向北延伸数百英里。 研究人员表示,植被变化会持续影响北极生态环境,原本北极圈地表覆盖的冰雪能将多数太阳光反射,而绿色植被却能吸收大量太阳光,不断增加的绿色植被可能导致北极地区气温进一步升高。 特殊现象 极昼和极夜(又称永昼、永夜)是地球两极地区特有的现象,是指一天24小时之内全都是白天(极昼)或黑夜(极夜)。北极圈是北半球内仅有的可能发生极昼极夜的地方。每年的公历3月21日前后,也就是春分的时候,太阳直射赤道。从这一天开始,北极圈内开始出现极昼。一开始只有处于北前后,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极圈上的地方有极昼,然后逐渐扩大到北极点,接着扩大到整个北极圈范围。6月22日°26'),这时北半球极昼范围达到最大,为北极圈以北的全部地方。之后,极昼范围慢慢缩小,到了9月23日前后秋分的时候,只有北极圈上的点有极昼。这一天过后极夜开始,最初也是在北极圈上的点,然后延伸到整个北极圈范围。12月22日前后冬至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整个北极圈以北的区域都是极夜。接着极夜范围逐渐回缩,到了第二年的3月21日前后,即春分时极夜结束,而极昼重新开始。 极昼 北极圈内的地方,纬度越高,出现极昼极夜的时间就越长。北极点附近的地方一年有近一半的时间是极昼,另一半是极夜。圈内靠近北极圈的地方则只有几天的极昼极夜。 北极圈内的地方太阳永远无法直射,太阳高度也不高,在夏至日的时候达到最大高度。纬度为α的地方,太阳高度角最大为113°26' ? α,小于46°52'。 2018年8月5日,北极圈现超30℃高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