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一体育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足球篮球

文章内容

意大利对德宣战1943,二战意大利对德宣战

tamoadmin 2024-06-02
1.为什么盟军在1943年的意大利登陆,不算开辟了第二战场啊?2.对于二战历史,德日两国的表态截然不同,请问意大利有什么表态?3.二战意大利投降后做了什么?4.

1.为什么盟军在1943年的意大利登陆,不算开辟了第二战场啊?

2.对于二战历史,德日两国的表态截然不同,请问意大利有什么表态?

3.二战意大利投降后做了什么?

4.意大利二战时期前后历史(比如说时间,战役,战前或战后的一些事件)

5.一战和二战中意大利为什么像墙头草?

6.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大事 急……

7.二战时期意大利为何提前退出和德国的结盟呢?

意大利对德宣战1943,二战意大利对德宣战

  一、意大利

1943年7月,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府垮台,由巴多格利奥组成的新政府开始与美英秘密谈判,9月3日,意大利代表和盟国代表秘密签订了停战协定。9月8日,英国广播公司广播了意大利投降的正式文告。

9月13日,希特勒营救墨索里尼,随后在意大利北部成立了“意大利社会共和国”傀儡政府,与巴多格利奥政府对抗。10月13日,巴多格利奥政府正式退出“轴心”同盟,向德国宣战。同时,英、美、苏三国政府也发表宣言,承认意大利为共同作战一方。

  二、德国

雅尔塔会议后,苏美英盟军加紧向德国本土进攻。1945年4月,美苏军队在易北河会师。同时苏军在柏林东西两面会师,完成了对柏林的包围。希特勒于4月30日自杀身亡。5月1日,苏军将胜利的旗帜插在帝国国会大厦上空。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场的战事结束。

  三、日本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分别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颗原子弹;苏联也对日宣战。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为什么盟军在1943年的意大利登陆,不算开辟了第二战场啊?

( 1 )战争早期德军在西线作战时的失误和为后来作战埋下的潜在威胁

其实早在德军闪击法国时,德国犯下的战略败笔和失误已为后来的战败埋下了祸根。我们让时间回到1940年5月20日,那时希特勒的坦克集团军已推进到了布伦和加来,并将英法军队逐渐包围在敦刻尔克。此时英法军队的厄运此时看来已是命中注定的了,然而就在这时,第19装甲军和第41装甲军同时接了装甲兵团司令克莱斯特发来的命令,要他们停止前进,并称“敦克尔克之敌将全部留给戈林元帅的空军去解决”。古德里安接到命令后,立即向克莱斯特提出了质问和抗议,但得到的最后答复是:“这是元首亲自下达的命令,必须执行。”然而,仅*空军去完成此项使命事实上证明却是力不胜任的。古德里安和莱因哈特只得遵命停在运河一线按兵不动,而眼睁睁地看着英法比联军从敦刻尔克上船逃走。然而当希特勒于5月26日重新收回成命并下令坦克部队再次投入攻击时,却已经延误了战机。联军利用这一转瞬即逝的喘息机会,得以实施从海上撤退的“发电机计划”,英法军队扼守敦刻尔克直至六月四日,在此期间,他们利用战舰,渔舟、帆船,三桅船以及其它海运工具将32.4万人,其中法军8.5万人撤过了海峡。撤离的英法军队虽然被迫弃掉了全部装备辎重,然而却毕竟保留了有生力量,以致他们随时都会重新具有抵抗德军对英国本土发起入侵的能力,甚至还可能重新越过海峡,卷土重来。然而事实上历史也证明了:没有1940年的盟军在敦克尔刻的顺利大撤退,就没有后来1944年的盟军在诺曼底顺利进行的大规模登陆!

( 2 )1942-1943年间德军遭遇的挫折分析及深层探讨

1941-1942年的苏联正承受这这场战争的主要压力。虽然德国的东线力量已经在逐步被削弱,但是德国仍然发动了一系列的战役继续对苏联的进攻。1941年12月25日,当日本对珍珠港进行空袭后,使得美国也加入了这场战争,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化。此外在北非的德国非洲军于1942年夏天推进到了阿拉曼一线,从1942年8月开始,英军开始逐步击退德军。1942年11月,美英盟军在北非的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登陆。1942年11月19/20日,苏军将德第6集团军包围在斯大林格勒,最终德军第6集团军于1943年一月底/2月初投降,最初的23万德军只有9万人被俘虏。1943年5月13日,困守在突尼斯的13万德国士兵和18万意大利士兵投降。

在1943年的最初5个月,德军损失了超过70艘U艇。邓尼兹命令于1943年5月24日暂停在大西洋的破交战,封锁英国失败。1943年7月实施的“城堡计划”德军集中了超过3000辆坦克和1850架战机却没能突破苏军在库尔斯克的战线,这也是德军在东线的最后一次战略进攻。1943年7月10日,盟军在西西里登陆,用了38天的时间占领了全岛,这样盟军就获得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出发基地,他们的远程轰炸机可以威胁整个第3帝国了。1943年夏,德军必须从本来就很紧张的东线抽调部队投入意大利和法国南部。1943年9月3日,盟军登陆意大利本岛。1943年9月8日意大利宣布投降,并于1943年10月13日对德宣战。至此美军的地面作战陷入停顿,直到44年的西线登陆开始才重新开动。因此成为了日后被称为渔翁得利的有力证据。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各个战场就不难发现1942-1943年间的德军已逐渐陷入被动局面,理智的人便会看出胜利的天平已开始向同盟国方偏转,轴心国的大厦即将颓塌。那么就让我们对1942-1943这段二战最关键的时节各个战场上的德军遭遇的挫折进行一下综合分析及深层探讨。

1 斯大林格勒会战中德军的失误

斯大林格勒位于伏尔加河下游、顿河以东约60公里处,是苏联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水陆交通的中转站。也是来自高加索的石油转运站和重要的军事工业基地。当时希特勒的设想是:夺取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切断伏尔加河的交通命脉,夺取巴库油田,乌克兰的小麦和顿吧斯的煤。再向东北迂回包抄莫斯科,南出波斯弯与日本会师印度洋。按照希特勒的要求,德军最高统帅部拟定了1942年夏季南方作战计划,代号“勃劳”。其主要内容是:战役由博克元帅发动(但在其攻下沃罗涅日后,被撤职),利斯特A集团军群以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为左翼,鲁夫第17集团军为右翼,分别从哈尔可夫南面和塔甘罗格北面向东和东南方向进攻,占领顿河下游的罗斯托夫,向高加索进军;博克B集团军群以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和魏克斯第2集团军为左翼,保卢斯第6集团军为右翼,分别从库尔斯克南面和哈尔可夫北面向东和东南方向突击,占领顿河上游的沃罗涅日,向斯大林格勒前进。但在此时希特勒和他的高官们却犯了一个关键性错误:在继续行军高加索的同时,再向斯大林格勒进攻,这样使得原本已是兵力没有富余的德军进一步分散了兵力(如同当年分兵同时进攻乌克兰和列宁格勒一般)犯了兵家之大忌。

库尔斯克战役前后的战略、战术分析

众所周知,1943年的库尔斯克会战是苏军与德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地域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也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大的一次坦克集团会战。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苏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并将这场会战称为苏军最终战胜德国法西斯的重要里程碑。而苏联人对库尔斯克战役结果的评价更是对苏联一方是极为有利。如《卫国战争简史》这样论述道:在库尔斯克战役中”苏联军队消灭了敌军30个师,法西斯德国损失了大约500,000名官兵、1500辆坦克、超过3700架飞机……德国法西斯元气大伤。整个世界都为红军相对于德军在战斗艺术、武器和战略指挥上的优势而折服。战略独创性已经牢牢地扎根于苏联武装力量之中”。

但是如果我们用相对客观的态度去分析这场战役,也许就会得到另一种答案。首先笔者尽可能详细的列出当时战役双方兵力的对比,即1943年4月10日时,在库尔斯克凸出部上的兵力和装备对比已经变成了对苏联一方有利。根据苏联的统计,当时红军在这里总共有958,000人、11,965门大炮和迫击炮、122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1130架作战飞机;与此相对应的是,德军总共有大约700,000人、6000门大炮和迫击炮、1000辆坦克和突击火炮以及1500架作战飞机。此外,距离库尔斯克弧形地区不远的苏军预备队方面军(草原军区)还有269,000名官兵、7406门大炮和迫击炮、12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177架作战飞机。同时,苏军在苏德战场上所有的预备队加起来总共有469,000名官兵、8360门大炮和迫击炮、9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587架作战飞机。与之相比,德军预备队总共有60,000名官兵、600门大炮和迫击炮、200辆坦克和突击火炮(作战飞机根本没有)。一直到库尔斯克战役开始,德军预备队的数量实际上没有什么变化。(附:苏德部队总人数的比例为1.8∶1、大炮比例为3.2∶1、坦克和自行火炮之比为1.3∶1(从各方面来说对苏方都有利)。仅在空军方面,德军占有优势,但比例关系也只是为1.1∶1)

9楼

至于发动库尔斯克战役当时对德军究竟会造成多么大的影响,还有德军为什么对战役一拖再拖,除了众所周知的德军为了获得更多新型坦克及战机所耗费的时间外,那就是德国元首希特勒的优柔寡断。据战后古德里安证实,在1943年5月10日召开的军事会议上,他曾试图说服希特勒放弃向库尔斯克进攻的计划,因为实现这一计划存在着许多障碍。古德里安否决了В.凯捷利的意见--他认为德军应该从意识形态方面发起进攻,同时古德里安指出,”库尔斯克是否在我们手中,这跟世界一点儿关系也没有”。希特勒回答说,当他考虑这一进攻计划时,感到腹部一阵巨痛。因此,这证明希特勒对战役的成功没有十分把握,于是便把它的实施尽可能往后推迟,而事实上也就是因为他的信心上的动摇最终酿成了战役失败的恶果。

从战略战术,战术战略,双方将领的指挥艺术上角度来看,本来的胜利者应该是德国,而不是在中前期就已经损失超过百万(还是保守估计)部队,甚至已经投入了所有战略预备队的苏军。相反的德军在此战中并非像从前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损失惨重,以至于元气大伤,甚至整个战役结束也仅仅阵亡了8万人。而且由于曼施坦因等人的艺术般的指挥,德军在战役后期胶着状态中依然保留下来了大批有生力量(战略预备队,精锐装甲军团30万),这些部队在德军后期进行防御战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事实上战役一开始苏军的防守和进攻就都很被动,尽管其在人员和武器上占有优势,他们的数量是德军的2到3倍,但实际上他们屈从于德军的意志,同时被迫在那些从德国人的作战部署来说很容易防守的方面军扇形区域发动进攻。而当战役进行到了最激烈的时节德军的部队仍能顶住苏军进攻,并反击取胜,遭受重创的苏军被迫不断向扇形区域增兵,但形势仍没能得到根本好转。

很多人相信库尔斯克会战中最负盛名的普罗霍罗夫克坦克战苏军取得了大胜,如苏联的观点认为德国人于1943年7月12日似乎在普罗霍罗夫克损毁了300~400辆坦克---但这只不过是苏联坦克指挥官在通报中所做出的诗人般的夸张。在普罗霍罗夫克城下与苏军近卫军第5坦克集团军交战的德军第2坦克兵团事实上只损毁了5辆坦克,另有38辆坦克和12门突击火炮损坏,而据苏军的通报资料显示--这与德军的得到的数据相一致--仅苏军近卫军第5坦克集团军第3军一个军就损失了不下334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与此同时,苏军占据着是对手几乎4倍兵力的优势--同时拥有两个罗特米斯特罗夫机械化坦克兵团--用1000∶273的比例来对付德军。可就即便是这样苏军仍然没能取得胜利,他们被迫付出了极为惨痛的代价,要知道根据苏军的最高统帅部的部署,该坦克集团军本是用于参加反攻并且本来要被派往哈尔科夫的,而这一次严重的损失这下又得给它大大地补充兵力。而本来已被最高苏维埃决定要撤职或是送上法庭的罗特米斯特罗夫,却因为德军后来停止进攻计划而逃过了一劫。

事实上真正使德军最终丧失战略主动权而转入全线溃退的原因并不是德军在此次战役中将领指挥的失利,而是希特勒由于缺乏自信而导致的指挥失误(英美联军已于7月10日在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的情势恶化。当时希特勒认为德军必须要抽调兵力到意大利和巴尔干半岛,因此“堡垒”作战可能被迫停止。但形势并不是如此严重,而且正相反德国最伟大的战略.战术家曼施坦因则认为德军已经到了胜利的边缘,因为他手里还有整整三十万的战略预备队还没有使用,苏军此时却已经无军可调。至12日的战斗后,一线德军依然拥有较强的作战实力,并在以后几天的战斗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包围了苏军的几个步兵阵地,占领了一些极有战略价值的高地,而且苏联已经无力挽回即将失败的颓势了(当时朱可夫已经在准备自杀或者上军事法庭了承担责任了)。

但就在这时希特勒决定放弃,他将本来能决定战役胜负的预备队调离到了西线,而把库尔斯克战役最初的全部构想和曼施坦因利用超乎完美的战术苦战的成果,完全地丢弃了。

虽然德军放弃了最后一次大规模战略进攻的机会,但他们也给予苏军以极大重创。直到1993年,苏联关于库尔斯克战役中苏军的人员、坦克和飞机损失的官方统计数据才被公布出来。以前,德国的损失被苏联历史学家夸大了很多倍。据他们的估算,德军损失了大约500,000名官兵、1500辆坦克和突击火炮以及3700多架作战飞机。这些数据与真实情况相差很远。据法西斯德国最高统帅部提供的数据表明,在1943年7月和8月间,德军在整个东线战场损失的人员中阵亡68,800人、失踪34,800人以及伤病434,000人。德军在库尔斯克弧形地区的损失据估算占到整个东线战场损失的2/3。因为在这期间,顿涅茨克流域、斯摩棱斯克地区和北方战区(姆加地区)都在进行着最激烈的战斗。这样,德军在库尔斯克战役中的人员损失里阵亡、失踪以及伤病人数大致可以确定为360,000人(其中阵亡约8万人),无论如何也不会是500,000人。德国空军的损失还要小得多。根据德国弗赖堡的军事资料室的有关文献资料显示,在1943年7月和8月间,德国空军在东线战场的损失只有1030架作战飞机,同时,甚至在所有战区的损失总数也不超过3213架作战飞机。这样,苏方所说的数据,即敌人在库尔斯克战役中被击毁了3700架飞机,就纯属是天方夜谭。这一数据是根据苏联空军战时指挥部的报告提出来的,在那里经常会把敌人的损失夸大好多倍。

注:1.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档案馆的一份有关德SS装甲军的秘密文件显示。

首先,德SS装甲军并非像史料所记载的那样拥有700余辆坦克,即使是在战役开始之前,SS装甲军也不过只有211辆具备完全战斗力的坦克。

其次,在12日的战斗中,SS装甲军也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损失惨重。根据一份德军1943年7月13日的内部统计,SS装甲军在这场战斗后尚有163辆可以战斗的坦克,仅仅损失了48辆。这同苏军第5装甲军的损失比起来要小得多。

2.1984年的一本苏第5坦克集团军二战史记载,该军在12日的战斗后仅需要大修的坦克就有400辆之多。尽管书中并没有记载苏军损失的坦克数量,但这一数字已足以证明,苏军在这场战斗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3.一些苏联时期的原始材料中甚至有这样的文字:“第5坦克集团军在这次遭遇战中损失约650辆坦克,由于无法恢复攻击能力,已将剩余坦克编入步兵连队。”

综上所述: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如同当年严寒帮助苏联人赢得了莫斯科保卫战一斑,此役希特勒的错误最终葬送最初库尔斯克战役的全部构想,当然对于德军来说库尔斯克战役的失利后果也是极其可怕的,从此纳粹德国便再也没能在东线占得战争主动权。但由于苏军方面的损失过巨(保守估计,苏德两国人员伤亡比为7:1,战机损失为20:1,坦克和自行火炮损失为6:1),从而引起了国民的严重不满,才使得库尔斯克战役的地位低于斯大林格勒战役和莫斯科保卫战。

3 北非战局对欧洲战场的影响

1942年1月下旬,隆美尔的“非洲军团”从布鲁加港开始了进攻,2月占领班加西并控制了整个昔兰尼加。6月突破英军加查拉防线,并攻占托布鲁克,迫使守军投降。7月追击马特鲁之溃军,越过埃及边境,直逼英军北非最后一道防线——阿拉曼防线。隆美尔“非洲军团”的之所以取得胜利,关键在于凯塞林第二航空兵团瘫痪了英国马耳他岛空军基地,获得北非战场的战略和战术制空权,并对地面战斗实施了火力支援,以及保障了地中海航线的畅通,使得隆美尔“非洲军团”作战物质得到及时补充。(“大力神”计划)

而当美国在5月初决定将用于中国远征军的地面装备和作战飞机紧急调往北非后,形势立刻发生逆转,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的相持阶段,英军马耳他岛的空军基地重新活跃,英国空军迅速掌握了北非战场的战略和战术制空权,几乎完全切断了轴心国地中海航线,使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得不到装备和燃料的补充。在8月最后一个星期里,英军获得50万吨补给品,而德意军队只获得1万吨补给品。在坐以待毙的前景威胁下,隆美尔被迫同英军在阿拉曼一线展开决战。丧失制空权和燃料短缺的“非洲军团”在决定北非命运的阿拉曼和哈勒法战斗中岂有不败之理?

1942年1月下旬,隆美尔的“非洲军团”从布鲁加港开始了进攻,2月占领班加西并控制了整个昔兰尼加。6月突破英军加查拉防线,并攻占托布鲁克,迫使守军投降。7月追击马特鲁之溃军,越过埃及边境,直逼英军北非最后一道防线——阿拉曼防线。隆美尔“非洲军团”的之所以取得胜利,关键在于凯塞林第二航空兵团瘫痪了英国马耳他岛空军基地,获得北非战场的战略和战术制空权,并对地面战斗实施了火力支援,以及保障了地中海航线的畅通,使得隆美尔“非洲军团”作战物质得到及时补充。(“大力神”计划) 而当美国在5月初决定将用于中国远征军的地面装备和作战飞机紧急调往北非后,形势立刻发生逆转,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的相持阶段,英军马耳他岛的空军基地重新活跃,英国空军迅速掌握了北非战场的战略和战术制空权,几乎完全切断了轴心国地中海航线,使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得不到装备和燃料的补充。在8月最后一个星期里,英军获得50万吨补给品,而德意军队只获得1万吨补给品。在坐以待毙的前景威胁下,隆美尔被迫同英军在阿拉曼一线展开决战。丧失制空权和燃料短缺的“非洲军团”在决定北非命运的阿拉曼和哈勒法战斗中岂有不败

11楼

隆美尔元帅自己的日记曾这样分析阿拉曼会战失败原因:“英国人的空中优势,已经使我们过去战无不胜的战术规律,都随风飘去了。除了我们自己也有一个强大的空军以外,对于敌人的空中优势,就再也找不到第二个真正的答案。在今后的任何会战中,美英空军的力量会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

由于希特勒没有命令凯塞林第二航空兵团完全瘫痪英国马耳他岛空军基地,或者出动空降伞兵将其完全占领,从而导致后来英国空军迅速掌握了北非战场的战略和战术制空权,几乎完全切断了轴心国地中海航线,使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得不到装备和燃料的补充。可以说“大力神”计划的终结直接导致了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在阿拉曼的惨败!

分析至此,不难发现,北非战局彻底逆转取决于制空权,英军获得决定性胜利的关键是在美国大量飞机坦克支援下获得地面和空中优势!而北非的陷落的直接后果就是------盟友意大利的背叛。更为严重的是盟军44年的西西里岛登陆和意大利的背叛致使德国战略后方(奥地利和匈牙利等国)的暴露,因为它们已被纳入盟军的空袭区域(至于这个后果的影响我们在下面也会作详细分析)。

4 大西洋破交战的终果和源头深思

同样曾经驰骋在大西洋海底的德国“狼群”也遭遇到了最严重的打击,盟国的新型反潜装备的不断列装使得其生存犹为艰难,大西洋破交战也于43年5月24日暂停并宣告失败,但是除了这些一个德国海军崩溃的根本原因却往往被人们所忽略。事实上盟军很早时候就已经确定了战略轰炸的优先目标。这些计划的起草早在美国加入这场战争以前就开始了。所以当美国正式加入战争的时候,详细的轰炸计划就已经放在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案头了。计划确定从1944年中期(甚至更早,在1943年中期)开始进行的战略轰炸的优先目标顺序是

(1)战机生产加工工厂;

(2)飞机发动机工厂;

(3)U艇基地以及船坞;

(4)交通运输线;

(5)石油,铝和橡胶的生产基地

请注意第三条:U艇基地以及船坞。事实上战争后期德国海军列装了多种十分先进的潜艇,已盟军当时反潜水平对之根本毫无办法,可为什么它们没能大量装备德国海军,原因也很简单,就是盟军的轰炸至少使得德国新型潜艇的列装晚了近一年,更为严重的是44-45年间德国U艇基地以及船坞也因此损失了90%以上。(丘基尔战后曾这样说:如果让这些德国的新“狼群”进入大西洋,那么欧战至少要再脱上两年。)

5 综合分析东西线战场形势的对比

1943年11月3日,由希特勒签发,约德尔起草的关于西线作战的第51号指令,这样分析:东方的威胁依旧存在,但更大的危险正在西方显露出来,英国人会再次登陆!东方幅员辽阔,充其量就是丢掉大片领土,这对德国没有致命危险。而西方截然不同!如果敌人在我漫长的防御线上打开一个缺口,其后果不可忽视!

( 3 )盟军战略轰炸的作用----------彻底摧毁德国的工业尤其是与军事相关的工业基础

随着意大利的投降,盟军已能威胁到奥地利---------这一“帝国的防空洞”(其工业已经完全融入德国的军事工业之中),由于奥地利具有战略价值的目标越来越多。其中飞机制造工业是列在第一位的,首先是有“帝国最大的战机制造厂”之称的维也纳新城飞机厂(WNF) ,它负责Me-109的最后组装。WNF在1942年共计生产了14000架Me-109,占了德国这种战机产量的50%,另外在Erla和雷根斯堡则有梅塞施密特的两个工厂。在1942年12月它们可以每月生产150架,到了1943年7月则达到了每月280架,其中只有20架是修理的。此外维也纳新城还生产了全德国25%的FW-190。维也纳新城的另一个重要的工业目标是属于亨舍尔康采恩的Rax工厂。在这里在1943年夏天以前就开始准备一个庞大的计划,它具有在德国军事工业中最高的优先权,即A-4 (V-2) 火箭的生产,由于这些火箭对盟国构成了相当大的威胁,盟军选择了对之的优先轰炸。(这个事实顺便驳斥了那些对V-2不屑一故的人的看法)

另外的重要航空军事工业目标有哈尔兴(Haersching,生产Me-328),克拉根福(Klagenfurt,Me-109的最后组装),维也纳南郊的施魏夏特 (Schwechat,生产He-162),措尔法兴(Zwoelfaxing,生产He-177),辛特尔布鲁赫 (Hinterbrühl,生产He-162),梅尔克(Melk,生产He-162)以及在耶恩巴赫和斯特拉斯福的梅塞施密特分部,在维也纳的亨舍尔分部,在哈莱茵,巴德,格拉茨,斯泰尔地区和维也纳新城的飞机发动机制造厂,它们也同时生产滚轴和汽车。

(这有一组数据,能充分说明盟军的战略轰炸的目标和暗示的作用)

其它的重要目标列表:

在林茨的金属工业,包括赫尔曼·戈林工厂(今天的VOEST);

在林茨的化学工业和在穆斯比尔包姆的多瑙化工厂;

石油工业:

1.Zistersdorf的油田;

2.Wien-Floridsdorf的炼油厂;

3.Wien-Kagran的炼油厂(Vacuum Oil AG);

4.Wien-Lobau的炼油厂(Ostmaerkische Mineral?lwerke AG, Wintershall AG);

5.Vuesendorf的炼油厂 (Fanto);

6.Korneuburg的炼油厂 (Creditul Minier);

7.Linz的燃料生产厂 (Hermann-G?ring-Werke);

8.Moosbierbaum的燃料生产厂 (Donau-Chemie AG);

9.Schwechat的燃料生产厂 (Nova Oel und Brennstoff AG)。

SDP公司、亨舍尔公司、Graf&Stift公司和Saurer-Werke公司在维也纳以及SDP公司在格拉茨、斯泰尔和维也纳新城的作战车辆生产基地。

Linz的Hermann-Goering-Werken(坦克生产基地) 和St.Valentin的Nibelungen-Werken(突击炮生产基地)。交通运输线路也是轰炸的主要目标,首先是:多瑙河上的船运航线,这是罗马尼亚油田石油的主要运输路线;铁路干线以及其上的可视目标。

它们依次是:

1.火车站

2.铁路调度设施;

3.维修工厂;

4.桥梁;

5.机车(低空轰炸)。

轰炸奥地利,使当时在奥地利生产的大量ME配件无法输送至德国或者是准时的组装,给予了德国空军严重的打击。另外从航空汽油的产量上也能够看出此种打击的严重性。德国飞机燃料的产量在1944年4月还能达到175,000吨,到了44年7月就只有30,000吨,而这个数字在44年9月份更是下降到了只有5,000吨。由于飞机燃油的产量取决于炼油加工企业的运作情况,在盟军的强烈轰炸下,这些产量下降到了极其严重的地步。以至于盟军在战争结束后在奥地利的机场发现了总数多达400架完好的德军战斗机由于缺乏燃料而无法升空作战。美英还轰炸了德国主要的稀有金属产地挪威的克纳本矿山,导致了战争后期德军装甲车辆的装甲防御能力大大的下降。如果说苏联人在东线的战斗击败了德国的军队。而美英的战略轰炸则彻底摧毁了德国赖以发动军事作战的军事机器。最简单的就是在44年初原本就应该批量装备部队的虎王,到了二战末期的产量不过月产不超过50辆(虽然德国军事机器生产复杂,可是真正导致其无法量产的致命原因恰恰就是美英的战略轰炸)。

以德国后期战车主要装备的梅巴赫HL-210/230型发动机而言(至于为什么要选它,有些二战兵器常识的人应该都知道,二战后期德国的豹和虎王都采用同这种发动机作为动力。个人一直觉得奇怪为什么让重型坦克用中型坦克的发动机,难怪其机动性不怎么样),其在德国的总厂月产量在44年计划是月产量应该超过或者接近500台,在捷克的公司月产量则应该超过70台。因为1943年梅巴赫公司和其下属的子公司共生产了超过4346台该型发动机,在1944年的前四个月便生产了2973台,但是4月经过美英的空袭其的生产完全停止,直到10月份才小规模的恢复生产,到1945仅仅只有87台。也就是说44年到45年其一共提供只提供了3千多台,这也就是44年,45年豹式坦克和虎王一共装备的数量。(当然还有汽车联盟生产的一部分该型发动机,不过可惜的是很多用于坦克歼击车而没有用于坦克的生产)而其原因正是因为美英空军的大轰炸导致生产的分散化和生产效率的降低,其在捷克的生产厂甚至由于空袭从来就没有达到过月产量70这个目标。

另列出43到44年德军坦克产量

型号 数量

43 豹(我不喜欢称之为黑豹) 2600余辆

4型坦克的H型及J型 3000余辆

其他4型坦克 3000余辆

虎式坦克 1000余辆

44 豹 3740辆

虎王 489辆(至45年2月)

4型坦克 1000余辆

对于二战历史,德日两国的表态截然不同,请问意大利有什么表态?

诺曼底登陆战成功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这同时也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开始了大反攻,加速了法西斯德国的灭亡。但是,在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问题上,反法西斯同盟内部却经历了数年的争论。

早在1941年9月,斯大林就向丘吉尔提出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对德国实施战略夹攻的要求,以缓解数百万德国军队给苏联带来的巨大压力。但当时美国尚未参战,英国也没有从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挫折中缓过来,根本无力在西欧实施大规模登陆战。

进入1942年,形势继续恶化,苏联红军在凶猛的德军面前且战且退,经受着巨大的人员伤亡;英国军队在北非被隆美尔击败;太平洋战场上,刚刚投入战争的美国无法应对日本的强大攻势,东南亚各国相继沦陷。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再次提出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牵制德军的要求。美国的罗斯福总统也认为有这个必要。

英国首相丘吉尔认为应该首先集中英美的力量进攻北非,防止德国夺取连接欧亚大陆的中东地区。1942年7月,在英国的坚持下,英美决定首先在北非实施登陆。8月,丘吉尔亲自飞抵莫斯科,向斯大林通报了这个决定。斯大林当然对英美的决定感到愤怒,但这次英苏首脑会晤却促进了两国的相互理解,对两国携手对法西斯作战具有重要意义。

丘吉尔访苏期间,苏联红军正在南部的斯大林格勒与德军进行生死大决战。在这场历时七个月的战役中,苏联红军消灭了大约150万轴心国军队,扭转了苏德战争,乃至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局面。

斯大林格勒战役牵制了德国的力量,帮助英美盟军成功在北非登陆,扭转了北非战局。

另一方面,美国在中途岛海战胜利后掌握了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日本从海上进攻印度的危险被消除。

1942年下半年见证了全球战争形势的迅速逆转。

1943年1月,英美在摩洛哥卡萨布兰卡会议上商讨西欧登陆计划,但英国坚持首先从北非进攻意大利的西西里岛,之后再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1943年11月底,英美苏三国首脑在伊朗召开了历史性的德黑兰会议,决定在1944年5月底实施欧洲登陆计划,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后来,由于登陆规模扩大,实际登陆日期就推迟到了1944年6月6号。

诺曼底登陆的最终实施,不但缓解了苏联的压力,而且对德国形成战略夹攻,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二战意大利投降后做了什么?

由于当时的战争形势、意大利历届政府的极力开脱、美英的姑息和直接受害国家势力的弱小,意大利法西斯成功地逃脱了历史的正义审判和惩罚。 美、英、苏三国于1943年秋莫斯科会议后发表宣言,宣布如若意大利对德宣战就允许其加入盟国,并且承诺不确认意大利有关人员为战犯,更不予以审判。宣言发表后,意大利发生政变,墨索里尼政府垮台. 意大利历届政府、学术界以及媒体不约而同地为意军队织就了一个严密的保护网。60年来处心积虑瞒史实 .意大利人像没发生什么事似的。他们直面历史的态度,甚至不如日本人。 1989年,英国广播公司制作了纪录片《法西斯传奇》,详细描述了意大利军队在非洲和巴尔干地区犯下的血腥罪行,以及盟国帮助意大利进行掩盖的史实,竟然引起意大利政府的不满,派驻英大使向英国广播公司提出抗议。意大利国营广播公司RAI设法购买了其中两集,但立即接到意大利政府的禁映令。至今,这两集共2个小时的节目仍被锁在公司的资料库里。 如果作为战胜国的英美向意大利施加压力的话,意大利军队中的暴徒也难逃法网。但当时的英美十分担心意大利的***,为了换取意大利政府在其他事务上的合作,英美宁愿容忍意大利政府掩盖战争罪行。 意军在二战时期的暴行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焦点。意媒体近日报道,一些被迫为希特勒做苦力的意大利人已发起一场索赔运动。可以预料,随着这一运动的深入,意大利法西斯的暴行会越来越多地被揭发出来。

意大利二战时期前后历史(比如说时间,战役,战前或战后的一些事件)

二战时意大利接连在北非、地中海等地失利,墨索里尼政府面临崩溃,1943年国内大罢工和反战浪潮猛烈,开始有一些人主张与盟国媾和,而墨索里尼坚持法西斯战争,于是意大利贵族把一切后果归罪于墨索里尼,7月意大利国王埃马努埃莱三世宣布解除墨索里尼职务,并囚禁起来,巴多格里奥元帅上台。

但是埃马努埃莱三世也怕法西斯德国报复,所以一边明面上继续参战,一边暗地里与盟国密谈,没多久消息走漏,9月希特勒向意大利增兵并救出了墨索里尼,逃往萨罗的墨索里尼成立意大利社会共和国,成为德国的傀儡政权。

墨索里尼成立共和国傀儡政权时,意大利王室埃马努埃莱三世传位儿子翁贝托二世,和巴多格里奥内阁逃往南部城市那不勒斯,并发布停战宣言,倒向盟国,不久宣布对德宣战,同时英、美、法等盟国承认巴多格里奥政府,所以意大利王室在投降盟国后,幸运逃出了德军围追,并没有受到盟军的惩罚。

1944年初在意大利南部登陆成功的盟军向北推进,5月份突破古斯塔夫防线,6月占领罗马城,8月份突破哥特防线,10月份盟军抽调部队前往希腊救火,到了1945年3月意大利基本解放,墨索里尼逃往德国,共和国傀儡政权垮台。

二战结束后翁贝托二世想恢复君主制,但不到一个月就被赶下台,随后翁贝托二世带着父亲埃马努埃莱三世等王室成员流亡海外,1946年意大利在美国支持下举行公投,随后成立意大利共和国,直到今天。

一战和二战中意大利为什么像墙头草?

1933年,纳粹在德国上台,希特勒认为意大利和莫索里尼是纳粹德国的榜样而对他们推崇有加,毕竟,意大利也算是个“帝国主义国家”,类似宗旨的政党在那样的国家里取得政权对整个法西斯主义是种鼓励(这里希特勒与莫索里尼还闹了很多笑话)。1935年,西班牙内战爆发,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两场战争中,意大利军队的表现都不怎么样,西班牙内战还稍微好一些,起码旁边还有德国干涉军的帮助,没有出什么大的丑。入侵埃塞俄比亚就比较难看了,差那么一点点就上演了1887到1896年埃塞俄比亚战争的好戏,要不是英法的绥靖政策和对意大利的压力不够大,很难想象意大利能打下去……总之,战前的意大利外交内困,形势远不如德日两国好(人家好歹军事上过硬,外交冒险也还比较成功,而意大利堂堂一个欧洲大陆国家,陆军水平连欺负非洲土著都有问题,简直就是搞笑……)。

意大利在处理二战战略的时候,总是处处想与德国日本看齐,想显得自己非常重要,而实际上,他却是拖累整个轴心阵营的罪魁祸首之一。看看希腊、巴尔干、北非哪个地方有意大利哪个地方就要其他欧洲轴心国部队来填补。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分散了军力,对意大利最重要的盟友德国而言,为帮助意大利在巴尔干的野心,最最重大的失误就是对南斯拉夫和希腊的入侵,直接分散了本来就很宝贵的装甲部队和摩托化部队,而且导致了入侵苏联计划的推迟,换句话说,就是浪费了主要进攻方向上的突击力量,而且在时间上人为的“提前”了寒冬的到来。而这一切,都是由于软弱无能的意大利军队,本来50万意大利军队入侵巴尔干半岛是比较有胜算的,即使不顺利,也不至于那么快就一败涂地。意大利属于典型的癞蛤蟆打哈欠----嘴巴大肚子小……

对于意大利来说,二战中比较明智的策略就是在北非采取守势,拖住和打击英国H舰队和地中海分舰队,尽最大可能的切断埃及---苏依士运河与英国本土在地中海的联系。而从意大利的实力上来说,做到这些也是比较现实一点的。意大利靴子深入地中海,撒丁、西西里两个岛又扼守着地中海的要冲,意大利空军和海军的作战思想如果能跟上二战的水平的话,英国海军在地中海的日子会非常难过的。可惜,意大利拿着当时世界前几位的海军、守着如此良好的地理优势,竟然无法对抗英国一个分舰队……实际上,意大利空军战斗机的性能是很不错的,MC.200系列的水平与ME109属于同级水平,但搞笑的是性能先进的飞机居然没装无线电……这样还能指望意大利空军发挥什么呢?至于陆地战场,不属于意大利的擅长范围,本来应该组织一些比较精锐的部队与其他轴心国军队顶在最前线,而把大量当时属于二流的部队收缩,用于协助德军对付游击队(意大利军队再不济装备也要比游击对强吧)。想象一下,近百万意大利部队作为主力,配合少量德国军队对付游击队,如果指挥得当的话,对游击队的活动还是会有相当的遏制的,这里只说遏制,不说消灭,因为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游击队都是不可能被彻底消灭的,将其活动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即可,不要幻想去消灭。

意大利对德国最大的贡献居然出现在他倒戈向同盟国一方后……比较搞笑---意大利大量战争物资储备被德军洗劫,导致1943年德国军工生产达到二战时期的峰值。

意大利真的很好笑。。 之前看过一个贴子。

关于二战时期的意大利,其实主要就是负责搞笑的。。。

第一,关于吃

1*有什么办法能在战场上也吃到美味的食物吗?在这一信念之下,当其他国家都在忙着开发新型武器时,意大利因为想要吃好吃的军食而发明了冷冻干燥的保存食物法……让联合国大为震惊。

2*在离补给站10公里的战场上因为肚子饿,全军煮意大利面吃,然后全军被敌人轻松俘虏…

3*午餐时间战斗会停止,PASTA吃完了就会失落地躲到战线后方……

4*意大利的军服是绅士装,并且从全世界购入了3000万吨红茶。意大利某著名红酒的包装上有“喝醉了便不会畏惧战斗了”这样的宣传语。在被敌军缴获的物资中,红酒比弹药的数量还多

5*意大利抓到的俘虏每天都能吃豪华套餐……一个英军飞行员被意大利抓获,投入了俘虏集中营。当天晚上,他在监牢中得到了自己的晚餐。那是从前菜开始到通心粉和肉食,连最后的水果和红酒都配备齐全,豪华到不自然的料理。

“这就是所谓最后的晚餐吗……”

第二天早上,一个看起来阶级很高的将校出现在他面前:“昨天我们犯了一点小小的错误,给身为将校的阁下提供的是一般士兵的晚餐。这绝对不是有意虐待俘虏,能看在我的面子上原谅那位出错的看守吗?”

6*某俘虏营的意大利越狱了,因为没有PASTA吃,他们跑到了另一个有PASTA的俘虏营,后来,之前的俘虏营向他们保证会提供PASTA,于是他们又回去了……

7*德军在沙漠中接收到意大利的救援请求,派出了一个中队的兵力前往救援。当他们与意大利会合的时候,发现对方正用宝贵的水煮通心粉……

第二,关于战斗力:

1*因为国家意识太薄弱,人少的驱逐舰跟潜水艇比战舰还活跃。

2*用大炮机关枪打不过用弓箭的土著人,能用钢铁船打输木船的也只有意大利了。

3*对上意大利军,敌军的士气就会上升;意大利负责的战线就会被突破;连续打赢意大利两次的将军会被人嘲笑 。

4*快输给埃塞俄比亚就准备放毒气……偷袭投降前的法国还被打回来的事迹也是家喻户晓…

5*美军登陆意大利,与意大利对峙的时候,美军感觉到意大利人毫无战争意志,因此刻意减弱了攻击力度。一次德军侦察机飞过战场侦查,意大利军指挥官心想面子太挂不住而下令装作正在作战的样子攻击,美军也毫无干劲地反击。这场战斗被德军侦察机发现,感慨地说:“厉害!意大利人制止了美军的攻势!”(神啊)

之后德国的增援部队到达,开始了一场真正的激战。

6*意大利夜间曾经有过“我们睡着了的话对方一定也睡了,因此不会被攻击的”这样的说法,最后遭到了英军的奇袭。

7*连打两场败仗是“打仗多无聊我们回去泡妞吧”的暗号。

8*以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命名的潜水艇在与英国一艘武装渔船的对决中失败,并被对方捕获。开始时“伽利略”号对对方发起攻击,却被连照明瞄准器都没有配备的渔船(注意:是渔船!)连续命中,最终因舰长受伤而投降。

9*1940年6月30日,意大利驻利比亚总督巴尔博元帅在托卜鲁克上空被意大利自己的高射炮兵击落。意大利人为了掩饰这一杯具,便宣布元帅是在同英国人进行空战中遇难的。

用高射炮误射自家元帅,使他成为被误伤的二战军人中军衔最高的人……

10*1943年盟军在意大利登陆,有一个战场,盟军激战一早晨,无一伤亡。惟一的损失是自己的飞机把空降兵投到了大海里(把沙洲当成了滩头)。

11*二战时意大利进攻希腊,意大利士兵却一致地说我们没法进攻, 因为希腊境内有芬兰部队(芬兰军人在苏芬的冬季战争中把苏联人打的非常惨)。墨索里尼于是要求芬兰从希腊撤军,芬兰调查后发现只有三名芬兰士兵和三名军官在希腊当志愿兵, 于是回复墨索里尼说, 所谓的部队只有六个志愿者. 墨索里尼十分生气, 发电报给芬兰: 我指的正是这些人!

12*萨拉落登陆战中,盟军在滩头没有遇到抵抗,随军记者报道,盟军在滩头遭遇的最强的抵抗来自于当地动物园因为轰炸流落出来的一只美洲豹,咬伤了两名美军士兵。

13*拓扑路克之围时,隆美尔一大早巡视阵地,发现一个精锐的意大利火枪点击营的防区里空空如也,只有一地鸡毛。

14*意大利被希腊打的时候,法国人在意法边境竖了路牌:希腊人,止步,这里已经是法国。

15*隆美尔访问北非战线意大利战壕的时候,遭到了盟军的炮击。意大利们马上趴在地上,口中祈祷着“哦哦,玛丽亚大人!”

隆美尔对意大利的指挥官说了这样的话:“让他们停止祈祷,开始反击。我想说的就只有这个。”

第三,关于投降:

1*北非一场战役中,为数不多的英国军坦克向意大利的反坦克炮阵地冲锋,刚开始时,意大利还开炮还击,但过了两三分钟就突然停止,摇白旗投降……事后英国人问其原因,意大利人理直气壮的回答:弹药箱没有撬棍打开……

2*美军轰炸撒丁岛前面两个小岛,上面驻扎了一万多意大利人,但是最后盟军轰炸总共炸死了40多意大利人,意大利就接受了美军飞行员的劝降。

3*5000人的意大利军遇到一个连的英军设下的路障后就地缴械。

4*在南斯拉夫,一名被游击队俘虏的德军军官十分惊讶地问:“你们哪来的反坦克炮啊?”当游击队员告诉他是从他们的盟军--意大利人手里缴获的后,他感慨不已:“唉!这些可爱的意大利人。

5*丘吉尔打电话询问英军司令奥金莱克俘虏多少意大利的时候,奥金莱克得意洋洋的说:“数不清,大概五亩地的军官,200亩地的士兵。”

6*北非战场上,英军有在一战率领25人与10000意军作战,并俘虏8000人以上的战绩。

7*西西里战役,美军投放“炮弹传单”,传单说,这些传单可作为“投降证”,带上它门就可以到盟军的后方领取食物并获得安全。

就在第二天清晨,一批意大利人跑了过来,每个人的手中都拿着传单,有的人还忐忑不安地问:“这是投降用的凭证吗?”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门全都高兴地交出了手中的武器。第三天、第四天……开始是数十名一批,后来则是成百人拿着传单跑过来。有一次,两个意大利士兵带着传单投降后,告诉美军说,他们连队还有60 多人想来投降但是又不敢过来,因为他门手中没有“投降证”,于是,美军马上派人带上“投降证”将这些人全部带来。还有一次,一名意大利士兵专程过来要求在给他一份传单,以便让他的弟弟也能来投降。

8*北非,英军接受一群持枪的意大利士兵投降。英军由于忙着收拾战利品而来不及管理意大利俘虏,便向他们怒吼道:“别吵闹!到那边去!”,然后继续到处搜集战利品。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俘虏们为了寻找英军,只好把枪举在头上四处走动起来。还有,由于战俘太多,英军来不及造战俘营了,只要让军需官发给意大利战俘原材料,让他们自己搭个战俘营把自己关起来。

9*二战末期,奥地利的集中营中关押着德意日三国的俘虏。德国人组织起来尝试挖洞逃出收容所,日本人组织起来剖腹自尽,而意大利人即使在集中营大门没有关上的时候也非常配合地乖乖呆着,偶尔会出去骚扰可爱的女孩子。

第四,关于同盟国:

1*1943年盟军攻到意大利家时,迎战的是德军……

2*才加入轴心国,轴心国就哭著向他们道歉。

3*最惨的应该是德国……还是在北非,隆美尔发现了一个关押意大利战俘的英国战俘营,就本着同志友爱来进行救援,结果,枪声一响,意大利人就跟着英国人跑……

4*意大利一个整编师被287个美国人包围了,德国出动了3辆坦克进行救援,战胜了冒进的美国人。但在意大利童鞋完美的步坦配合下,美军跑掉了274个人……

5*德国人对理想战争的定义是:用德国的武器, 苏联出冬季装备, 英国出夏季装备, 美国负责伙食, 法国提供娱乐, 由芬兰人掩护侧翼, 而当面的敌人的是意大利人。

6*没发现意大利已经参战的同盟国也不少。

7*意大利对德国最有贡献的一次恐怕是在它投靠同盟国之后——意大利的装备被德国洗劫导致德国当年军工生产达到顶峰。

8*西方谚语:“我们这边的意大利人”——二战名言。二战时意大利是轴心国之一,但总是打败仗,拖后腿,在北非战场上,意大利的部队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后来美军刚刚参与北非的战净,也是打了不少败仗,当时英国人就戏称美军为:“我们这边的意大利人”。后来这句谚语就在西方流传开来。

9*《解放》里面,墨索里尼对希特勒说的一句话:“你不了解意大利人,他们不喜欢打仗。”希特勒曾经说过:“整个意大利只有领袖是古罗马人。”也曾有人说过“意大利是由10%认真的国民支撑起来的国家”。

10*为了外贸的资金来源,意大利会将连自己空军都没有配备的先进装置卖给外国甚至敌国……

第五:关于战役

1*先说跟中国有关的八国联军。其中意大利也有份,但是意大利童鞋惨到了什么程度呢——他曾打算效仿德国派军队来华抢占势力范围,结果两艘现代化的钢铁军舰没等靠岸就被清朝甲午后重建的弱小海军(木头船)给“震慑”跑了……陆军也仅仅派出了80人——其中大部分还不是作战部队。比起侵略,我更愿意相信是在凑热闹。

2*1922年——1935年,埃塞俄比亚(北非战场)

其实,整个二战中非洲好像真不是主要战场,但是意大利同学主动提出进攻北非(附加一句题外话,意大利童鞋曾在十九世纪攻打过北非,惨败。当时德国首相俾斯麦曾经嘲笑意大利人“带着满嘴蛀牙而又有一幅极好的胃口,来到非洲大陆”)。意大利投入了坦克和飞机部队,却从开战便一直惨败,面对追击而来的埃军,毒气发挥了救世主的作用。从此以后,毒气随着意大利军的脚步散布到了整个埃塞俄比亚。这可以算是意大利干的为数不多的成功的事情了。顺便一提,当时埃塞俄比亚的军队装备的只是小型枪械、旧式火枪,甚至还有只使用长枪的部队。

3*1937年3月 西班牙

从古尔达拉哈拉向马德里进军的4个意大利师团遭遇敌人攻击,由于意大利出现大量投降者,最终从古尔达拉哈拉败退。

4*1940年6月 英国-法国

意大利向英法宣战的理由仅仅是出于对德意志取得的战果的嫉妒(当年的德意志啊,不知道说啥好了)。由于宣战这种宣战毫无计划,而且未有必要的物资准备,意大利籍的船只仍散布在世界各个角落,在开战后立刻被敌对国缴获。因为没有考虑过任何作战计划,在宣战后10天内没有作出任何军事行动。虽然此后攻击法国领土,但却被仅仅两个师团的兵力反击逃回了国内。

5*1940年6月,在希特勒攻打法国的时候,意大利趁法国被德军蹂躏到几乎投降的境地时跟着凑热闹,结果被法国占领了许多领土。

6*1940年10月入侵希腊时,意大利21个师团“百万军队”被希腊13个师团反击到阿尔巴尼亚边境,并且要渡亚得里亚海进攻意大利本土……最囧的事情是——在此之前,希腊政府因为与德国关系良好而保持中立呢……(意大利,乃看准了再打啊……)此战后,希腊跑到了同盟国阵营。(对德意志深表同情。)

7*1940年10月 英国

英国海军的旧式双叶战斗机攻击了塔兰托湾的意大利舰队,结果意大利舰队一艘战舰沉没,两艘战舰中度受损。而英军完全没有遭到任何损失。

8*1940年12月 埃及-英国

意大利攻击埃及的7个师团遭遇英军两个师团的反击而败退,13万人被俘,并丢失了基勒内卡。为了救援意大利,德国不得不推迟一个月进行“巴巴罗萨计划”,派遣部队救援,并使用了计划外的约7000台卡车(东线总共只投入过14000台卡车)。这对东线的战况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

尤为值得一提的事儿是,英军以不到30台坦克的军队,摧毁了400多量坦克的意大利军队,三万英军士兵面对四十万意大利士兵时,英军俘虏了“大概五亩地的军官,200亩地的士兵”……

9*1941年3月 英国

意大利和英国舰队在马踏板海峡战斗,意大利损失三只重巡洋舰,英国无损失。

10*1942年 英国

意大利25万兵力与英军3万5千人战斗,不久后投降。

11*1942年12月 苏联

意大利在顿河河畔遭到苏军攻击,立刻放弃了所有装备撤退。而在11月时遭受同样攻击且装备落后的罗马尼亚军队则坚持战斗了数天。

并且,10月时罗马尼亚军曾提出过趁苏军攻势停顿时主动出击的提案,但因为补给上的问题最终没有实行。而意大利军从来没有提出过如此具有建设性的提议。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大事 急……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同盟国与协约国这两大阵营之间的交战,在战前为了能够扩充己方实力,双方阵营都对意大利及进行了拉拢,而加入先同盟国后又投向协约国的意大利让人们看起来这个国家并没有什么信义。

其实意大利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实属无奈之举,因为当时的意大利刚刚统一,国家实力弱小的意大利根本就无法像自己的盟友们那样具有争霸天下的实力,在两大阵营的相互碾压中,这些欧洲新兴国家唯一能做就是自保。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意大利是三大轴心国之一,参与战争的。但是后来由于墨索里尼以及意大利军方的无能,导致了意大利在北非战场和巴尔干半岛的节节败退,如果没有德国,意大利早完了。连年战乱使得意大利人民厌战,意大利国王也不再相信墨索里尼。

终于,1943年,意大利人民推翻了墨索里尼政府,与同盟国停战。意大利投降盟国后,迅速调转枪口对德宣战,同盟国阵营也同意接纳意大利,在战争结束时,意大利是作为战胜国出现的。

扩展资料:

一战时获得了东北部特 伦蒂诺、上阿迪杰、威尼斯·朱利亚和多德卡尼索斯等地区。

1922年10月31日墨索里尼上台执政,实行长达20余年的法西斯统治;其间包括入侵埃塞俄比亚(1930~1936年)、帮助佛朗哥在西班牙内战和与德国结成罗马—柏林轴心(1938年)、随后卷入二战(1939~1945年)并沦为战败国。

1946年6月2日全民公投,废除君主立宪,同年7月12日组成共和国第一届政府。二战后,参加马歇尔计划、签署“大西洋公约”并积极参加欧洲一体化进程,系欧盟创始国之一。

百度百科-意大利历史

二战时期意大利为何提前退出和德国的结盟呢?

1939年 9月1日 德国进攻波兰

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英国颁布义务兵役法案并建立战时内阁。

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对德宣战。

德国潜艇击沉英国客轮"雅典尼亚"号。

9月4日日本政府声明不参与欧洲战争。

9月5日美政府声明美国在战争中保持中立。

9月6日南非联邦对德宣战。

9月7日阿富汗声明在战争中保持中立。

9月8-28日华沙保卫战。

9月10 日加拿大对德宣战。

9月12日同盟国在阿贝维尔城召开第一次最高军事会议

9月15日苏、蒙和日本签订哈勒欣河停战协定

9月15日德军占领卢布林

9月16-17日波兰政府迁往罗马尼亚

9月17日苏联红军越过苏波国界,进驻西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9月26日法国政府禁止***活动

9月28日苏联和爱沙尼亚签订互助条约

9月28日苏德签订划定边界条约

9月30日波兰流亡政府成立

10月2日最后一批波兰兵停止抗击德军

10月2日泛美会议确定美洲沿海三百里为安全海区

10月8-12 德国将波兰西部省份并入德国,并在其余地区建立"波兰占领区总督管辖区"

10月10日苏联和立陶宛签订互助条约

10月19日英、法、土签订同盟条约

10月28日布拉格等捷克城市举行反法西斯游行示威

11月1-2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决定接受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加入苏联, 并与乌克兰、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合并

11月4日美国会通过"中立法"修正案

11月30-1940年3月12日 苏芬战争

12月18日德国站见"施比海军上将号"在拉普拉塔湾被击沉

1940年 2月24日 德最高统帅部批准进攻法、比、荷的作战计划

3月21日-6月16日 法国雷诺政府当政

4月9日德军侵入挪威和丹麦

4月14日英法远征军在挪威登陆

5月10日德军侵入比利时和荷兰

5月10日英国张伯伦下台,丘吉尔组阁

5月13日德军在色当突破盟军防线

5月14日荷兰军队投降

5月18日希特勒命令将比利时的三个区合并于德国

5月20日任命魏刚为法国战区盟军总司令

5月26-6月3日 英、法军队敦刻尔克大撤退

5月28日比利时军队投降

6月3-7日英法军队从北挪威撤退

6月10日意大利对英法宣战

6月14日德军攻入巴黎

6月16日丘吉尔建议建立英、法两个国家的统一体

6月18日戴高乐将军号召进行抵抗并组织"自由法国"运动

6月20日美国建立两党政府

6月22日法德签订康边停战协定。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灭亡。

6月24日法意在罗马签订停战协定

6月28日美国通过国防法

7月1日贝当政府迁往维希

7月19日-8月19日 意大利军队进攻北非

7月4日贝当政府与英国绝交

7月10日法国民议会将国家全部政权移交贝当

7月16日希特勒下令准备"海狮战役"

7月18日英日签订暂时封闭滇缅公路协定

7月22日英国成立专门作战指挥机构

7月31日德国军政***会议决定准备发动对苏战争,并增加到180个陆军师

8月13日德空军开始集中轰炸英国

8月17日希特勒宣布完全封锁不列颠群岛

9月13日意大利军开始进攻利比亚

9月25日德国侵略者取缔挪威行政委员会

9月27日德、意、日在柏林签订三国协定

10月12日德军进攻罗马尼亚

10月28日意大利进攻希腊

11月5日罗斯福第三次当选美国总统

11月14日-19日 德空军袭击伯明翰、考文垂

11月20日匈牙利加入法西斯国家三国协定

12月9日-1941年2月10日英在北非对意大利军发起反攻

12月18日希特勒签署关于对苏战争的第21号命令("巴巴洛萨计划")

1941年 1月22日 英军占领托布鲁克(北非)

2月9日德国宣布吞并卢森堡

2月11日德军进入北非

2月17日保加利亚-土耳其发表互不侵犯宣言

3月1日保加利亚加入三国协定

3月25日南斯拉夫加入三国协定

3月27日通过英美协同作战报告

3月30-4月15日 德、意军队在北非发动攻势

4月 6日德国及其盟国入侵南斯拉夫和希腊

4月11日美海军扩大大西洋巡防区

4月13日苏日中立条约签订

4月17日南斯拉夫军队投降

4月20日美、加签订军事生产合作协定

4月21日希腊军队投降

4月24-29日英军从希腊撤退

4月27日斯洛文尼亚解放战线成立

4月 美国占领格陵兰

5月20日德空运部队在克里特岛登陆

5月27日英军击沉德国主力舰"俾斯麦"号

5月27日美国宣布处于"无限期紧急状态" 春 印尼"反法西斯人民运动"

6月8日英军进驻叙利亚

6月9日德国成立特别司令部"东方部"

6月18日德国-土耳其签订友好互不侵犯条约

6月22日德国法西斯侵入苏联,苏联卫国战争开始

6月22日丘吉尔声明在对德战争中英国支持苏联

6月23日苏联人民委员会和联共(布)中央决定建立苏联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

6月23日美国政府声明在战争中援助苏联

6月28日德军占领明斯克

6月30-7月1日 德军占领里沃夫和里加

7月7日塞尔维亚开始反法西斯武装起义

7月10日-9月10日 斯摩棱斯克保卫战

7月12日苏英就在对德作战中协同一致问题达成协议

7月21日德空军第一次空袭莫斯科

8月4日-10月16日 敖德萨保卫战

8月14日英美签订大西洋宪章

8月29日德意就在欧洲建立"新秩序"发表宣言

9月8日德军包围列宁格勒

9月30日-1942年4月20日莫斯科保卫战

10月19日英国军事生产工人全国会议通过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协议

10月30-1942年7月4日 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

11月27 日意大利侵略军被赶出埃塞俄比亚

12月5日苏军在莫斯科转入反攻

12月6日英对芬、匈、罗宣战

12月7 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12月11日德、意对美宣战

12月11日德、意、日缔结共同对英、美作战协定

12月8 日德最高统帅部指示德军在苏德战线转入防御

12月11日德意对美宣战

12月11日德、意、日缔结共同对美、英作战协定。

12月16-17日英苏代表在莫斯科谈判

12月16日阿根廷进入特别戒严状态

12月19日希特勒任德军最高统帅

12月21日南斯拉夫游击队组成第一支正规军

12月24日-1942年1月14日罗斯福和丘吉尔就对轴心过斗争的策略问题进行谈判

12月25日日军占领香港

12月 巴拿马、古巴、海地、危地马拉、多米尼加、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

萨尔瓦多对德、意、日宣战

1942年 1月1日 26国《同盟国宣言》与华盛顿签订

1月2日日本占领马尼拉

1月5日波兰共产主义组织同一位波兰工人党

1月13日同盟国代表会议在伦敦通过惩治战犯声明

1月15-28日美洲国家第二次协商会议

1月18日轴心国划分作战区军事协定

1月29日苏、美、伊在德黑兰签订同盟条约

2月1日挪威吉斯林傀儡政府成立

2月6日菲律宾建立全国抗日统一战线

2月15日日军占领新加坡

2月23日美英签订在反侵略战争中互助原则的协议

2月28日日军侵占爪哇岛

3月7日日军侵占仰光

3月9日荷军在印尼投降

3月 菲律宾成立人民抗日军

3月 阿尔巴尼亚建立全国解放委员会

3月 英美建立联合参谋部

4月28日美空军袭击东京、横滨、名古屋和神户

5月4-8日珊瑚海海战

5月5日日军占领菲律宾群岛

5月5日日军占领瓜达尔卡纳群岛

5月20日苏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颁布卫国战争勋章命令

5月26日苏、英签订在战争中结成同盟以及战后合作互助条约

5月30日苏成立游击运动中央司令部

6月1日墨西哥对轴心国宣战

6月4-7日日本舰队在中途岛战败

6月11日苏美签订在战争中互助原则的协议

6月28日德军开始向顿河进攻

7月14日印度国大党工人委员会要求印度立即独立

7月17-1943年 斯大林格勒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7月18-25日英美伦敦谈判

7月25-12月31日 苏军在北高加索进行保卫战

7月 加拿大军参加欧战活动法案生效

8月9日英殖民当局逮捕甘地、尼赫鲁等国大党***

8月12-15日英苏首脑在莫斯科会谈

8月22日巴西对德、意宣战

9月5日苏发布《关于游击运动的任务》命令

9月16日巴西决定实行义务兵役制

9月 阿尔巴尼亚建立民族解放阵线

10月14日苏联政府声明"希特勒侵略者及其同伙应对在欧洲所占领的国家所犯下的罪行承担责任"

10月23 日英国在阿拉曼开始进攻

11月1 日日本设立"大东亚省"

11月2 日苏设立国家非常委员会调查德国法西斯侵略者及其同伙的暴行

11月8 日英美军队在德属北非港口登陆

11月11 日德、意军队侵占法国非占领区

11月13 日英军进入托布鲁克

11月19 日苏军在斯大林格勒转入反攻

11月26-27日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反法西斯议会第一次会议

11月 人民解放游击队最高司令部建立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

12月4 日苏波签订互助友好声明

12月18 日苏联政府发表关于阿尔巴尼亚独立的声明

1943年 1月13 日 德国宣布总动员

1月14-26日英美卡萨布兰卡会谈

1月18 日苏军突破列宁格勒封锁线

1月21 日英美联合司令部指示对德国工业设施进行空袭

1月23 日英军进入的黎波里

2月8-14日苏军解放库尔斯克、克拉斯诺达尔、顿河罗斯托夫、伏罗希洛夫格勒

2月10 日 "阿尔及利亚人民宣言"制订

2月10 日甘地开始绝食三周

3月5日-4月2日都灵、米兰等城市军工企业举行罢工

3月5 日雅典万人游行示威,抗议德国占领者强迫人民负担劳动义务

3月9 日以苏加诺为首德印尼"人民精神力量中心"建立

3月21 日英美军开始进攻突尼斯

4月7-10日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会谈

4月15 日法共《人道报》发表《准备武装起义总指示》

4月25 日苏联政府和波兰流亡政府绝交

5月11-19日丘吉尔和罗斯福在华盛顿会谈

5月12-13日德"非洲"集团军群在突尼斯投降

5月27 日法国建立抵抗运动全国委员会

5月末 印度***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6月3 日法民族解放委员会在阿尔及尔成立

6月10 日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决定解散共产国际的全部组织机构

7月10 日英美陆战队在西西里岛登陆

7月12-13日 "自由德国"全国委员会召开成立大会

7月24-25日意大利法西斯政府被推翻,墨索里尼被捕,巴多里奥政府建立

7月25日-8月3日 英美空军集中袭击汉堡

7月27 日意大利解散法西斯党

8月17 日英美军占领西西里岛

8月17-25日英美魁北克会谈

8月23 日苏军解放哈尔科夫

8月25 日以蒙巴顿为首的东南亚盟军指挥部建立

8月 日本宣告缅甸"独立"

9月8 日意大利宣告投降。德军占领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各省

9月23 日墨索里尼宣布成立新法西斯"社会共和国"

9月25 日苏军解放斯摩棱斯克

10月13 日意大利(巴多里奥政府)对德宣战

10月14 日菲律宾傀儡共和国成立并和日本缔结军事同盟

10月19-30日苏、美、英外长莫斯科会议

10月21 日日本在新加坡建立"自由印度临时政府"

11月1 日美陆战队在布干维尔岛登陆

11月6 日苏军解放基辅

11月20 日美军在吉尔伯特群岛登陆

11月22-26日开罗会议

11月28-12月1日 德黑兰会议

12月24 日苏军开始进攻乌克兰

1944年 1月14 日 苏军在列宁格勒和诺夫哥罗德转入进攻

1月24日 苏军解放乌克兰第涅伯河右岸地区、西乌克兰和克里米亚部分地区

1月26 日阿根廷和德国绝交

1月27 日列宁格勒封锁完全解除

2月25 日阿根廷法雷尔--庇隆政府成立

3月1 日意大利北部举行反法西斯总罢工

3月15 日法国抵抗运动全国委员会批准抵抗运动纲领

3月19 日德军占领匈牙利

3月26 日苏军进抵普鲁特河畔苏联边境

3月 法国爱国战线组织合并为法国内地军

4月4 日法共代表加入法国民族解放委员会

4月22-24日意大利成立有***人和社会党人参加的民族团结政府

5月1 日罗马尼亚建立工人统一阵线

5月9 日苏军解放塞瓦斯托波尔

5月11 日英美军队开始进攻罗马

5月12 日苏军解放克里米亚

6月2 日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宣布成立法国民族解放委员会

6月4 日盟军进驻罗马

6月6 日英美军队在诺曼底登陆,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6月13 日德国V-1飞弹首次射击英国本土

6月15 日美军在赛班岛登陆

6月20 日罗马尼亚组成民族民主同盟

6月23-24日苏军在白俄罗斯开始进攻

6月26 日美军进入瑟堡

7月3 日苏军解放明斯克并在东部包围的中央集团军群部分兵力

7月10-10月22日苏军进行利沃夫-散多梅希攻击战

7月18 日盟军进入克恩城

7月18 日日本东条英机内阁辞职。小矶国昭组阁

7月20 日施陶芬博尔格上校谋杀希特勒未遂

7月21 日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成立

7月22 日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关于建设人民民主国家的纲领宣言

7月25 日美军从科汤垣半乌滩头阵地开始进攻

7月29 日苏军强渡维斯瓦河

8月1 日苏联政府承认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为波兰的唯一合法政权机构

8月1-10月2日 华沙起义

8月2 日土耳其和德国断绝外交和经济关系

8月15 日盟军在法国南部登陆

8月18 日德共主席台尔曼被害

8月19-25日巴黎人民起义胜利

8月20 日苏军在摩尔达维亚开始进攻

8月21-27日盟军进抵塞纳河并强行渡河

8月23-24日罗马尼亚八·二三武装起义,罗马尼亚对德宣战

8月26 日美英事实上承认戴高乐政府

8月28 日戴高乐命令解散国内武装力量

8月29-10月28日斯洛伐克民族起义

8月31 日苏军进入布加勒斯特

9月2 日盟军解放布鲁塞尔

9月4 日芬兰政府声明与德断交

9月5 日苏联对保加利亚宣战

9月9 日索非亚人民起义胜利。祖国阵线政府执政。保对德宣战

9月11-16日丘吉尔和罗斯福第二次魁北克会议

9月12 日盟国和罗马尼亚签订停战协定

9月12 日盟军进入勒阿弗尔

9月14 日苏军在波罗的海转入进攻

9月19 日英苏和芬兰签订停战协定

9月21 日苏联和南斯拉夫就苏对南军事援助进行谈判

10月6 日苏、捷军对进入捷国境

10月11 日匈牙利和盟国签订停战协定

10月13 日里加解放

10月20 日德国宣布动员16-60岁的男子参加人民突击队

10月20 日美军在莱特岛登陆

10月20 日苏军和南斯拉夫军队解放贝尔格莱德

10月23 日苏、美、英政府承认法国临时政府

10月24-25日美日舰队菲律宾海战

10月28 日盟国和保加利亚签订停战协定

11月2 日铁托和舒巴希奇签订协议成立南斯拉夫统一政府

11月10-11日德国从希腊撤军

11月29 日人民解放军解放阿尔巴尼亚

12月10 日苏法签订同盟互助条约

12月16-25日德军在阿登反攻

12月21-22日匈牙利召开全国临时会议,匈牙利民族临时政府成立

12月23 日东京、神户、横滨劳动人民骚动

1945年 1月2-5 日 苏联承认波兰临时政府并恢复苏波外交关系

1月17 日苏波军队解放华沙

1月20 日匈牙利和盟国签订停战协定,匈对德宣战

1月25 日日本最高战争指导会议批准"决胜非常措施纲要"

2月4-11日雅尔塔会议

2月8-24日苏军下西里西亚进攻战

2月8 日盟军在莱茵河地区开始进攻

2月10-4月4日苏军东波美拉尼亚进攻战

2月13 日布达佩斯解放

2月19-3月17日美军和日军在硫磺岛交战

2月23 日土耳其对德日宣战

2月 西爪哇祖国保卫军举行抗日起义

3月9 日日本在越、柬、老撤销法国的殖民行政机关并建立傀儡政府

3月9-12日印度支那***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通过准备抗日武装起义的方针

3月22 日开罗代表大会签订阿拉伯国家联盟条约

3月23 日罗马尼亚土地改革法颁布

3月27 日缅甸举行反对日本侵略者武装起义

4月1 日盟军在鲁尔区包围德军兵团

美军占领冲绳岛

4月4 日从匈牙利领土彻底驱逐德国法西斯军队

4月5 日苏联政府废除苏日中立条约

捷政府通过"科希策纲领"

4月9 日苏军进入哥尼斯堡

4月11 日苏、南签订友好互助和战后合作条约

4月12 日美国罗斯福总统逝世

4月13 日苏军占领维也纳

4月16 日苏军开始进攻柏林

4月19 日意大利起义者解放波伦亚

4月21 日苏波同盟互助条约

4月25 日苏美军在托尔高会师

4月25-6月26日 联合国大会在旧金山召开

4月28 日墨索里尼被处死

4月29 日德军在北意大利投降

4月30 日希特勒自杀

5月1 日欧洲协商委员会批准"德国管制机构协定"

5月2 日苏军占领柏林

5月5--9 日布拉格人民起义和解放

5月7 日德军无条件投降书预签

5月8 日签署德军无条件投降书

6月5 日苏、美、英、法宣告德国战败,由四大盟国掌握德国最高政权

6月24 日莫斯科举行胜利阅兵式

6月26 日签署联合国宪章

6月28 日波兰民族统一临时成立

7月17日-8月2日 波茨坦会议

8月6 日美国原子弹炸毁广岛

8月8 日苏军对日宣战

8月9 日原子弹轰炸长崎

8月14 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8月14 日苏中签订友好同盟条约

8 月 15 日朝鲜北部解放

8月15日-30日 越南八月革命

8月16 日苏波签订国境条约

8月18 日苏军在千岛群岛登陆

8月21 日美国停止实行租界法案

9月 2 日日本代表外相重光葵和日军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在东京湾内美国军舰

"密苏里"号甲板上签署正式投降书

多年的战争使意大利经济濒临崩溃。国家预算赤字高达870亿里拉,收入仅占支出的36%,全国各地粮食匮乏,黑市猖獗,人民深陷困境,军队也处于“崩溃状态”,士兵严重短缺,士气低落,斯大林格勒惨败后,希特勒以东线局势紧张为由拒绝向墨索里尼提供新的援助,并迫使墨索里尼继续征兵作为炮灰。

而意大利提前退出轴心国的直接原因是墨索里尼被监禁和免去总理职务。1943年7月10日,美国和英国军队在西西里岛登陆作战。7月24日,议会通过多数票,要求墨索里尼辞职。第二天,墨索里尼被国王召见时被捕。然后,巴多里奥领导的军事独裁政权成立了。一方面,它与德国保持联盟关系,并继续战斗。另一方面,它与美国和英国就退出战争的条件进行了谈判。

根本原因是意大利的反法西斯。该国强大的罢工浪潮迫使巴多里奥政府于7月27日解散法西斯党。8月6日,巴多里奥政府要求希特勒解除意大利联盟的义务,并于8月19日在里斯本与美国和英国举行了正式谈判。无条件投降于9月3日签署。10月13日,意大利向德国宣战。与此同时,苏联、美国和英国发表声明,承认意大利为共同作战的一方,意大利正式退出轴心国。

谈判结束后,盟国于8月19日通知意大利,他们将根据盟国拟定的条件接受意大利的投降。但意大利人希望推迟时间,理由是“意大利在德国的控制之下”。他们希望停战时间应该在盟军登陆之后,换句话说,盟军登陆意大利驱逐德国人,然后他们将“有一个体面的停战”。

然而,意大利看似“投机”的想法立即被盟国拒绝。9月3日,绝望的巴多格里奥政府终于签署了英美停战协议的条款,该协议于9月8日通过电台宣布。长期处于戒备状态的德国军队迅速解除了意大利军队的武装,占领了罗马。意大利国王和巴多格里奥政府成员乘潜艇逃往盟军占领区。